编者按


川籍制片人方励执导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讲述1942年日军武装的货船“里斯本丸”载着1816名英军战俘经过中国浙江舟山海域时,被美军潜艇击沉。善良的中国渔民挺身而出,冒着枪林弹雨出海救下384名英军战俘的故事。该片9月6日在全国院线上映后,收获观众和业界的口碑。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和川观新闻文化频道,特别约请专家学者对该片进行评论,以飨读者。

饶曙光 刘婧

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无疑是“勇敢”的现象级作品。它在题材和形式上,都与观众常规的观影习惯相悖。但正是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类的纪录电影,不仅在2024年中秋档收获优异成绩,还在不断为观众、为市场、为历史带来惊喜。

打捞历史:影像的力量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货运客船,意图将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运往日本。凌晨,“里斯本丸”号驶经浙江舟山东极岛附近海域时,被美军潜艇误判为战船而遭受鱼雷射击,船体受损后开始沉没。生死关头,日军仍选择用木条和帆布钉死舱门,试图将英军战俘彻底封锁在船舱随船沉没,英军战俘不得不自主求生。危难之际,舟山附近的中国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驾驶小渔船出海,打捞起384名战俘,并给予食物、医护和庇护等帮助。这样一个涉及多国的事件,一直没有详尽的调查和被影像完整记录。

自告奋勇打捞历史的,是导演方励。他带领团队耗时数年并辗转多个国家和地区,采访与“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有关的亲历者及其后人。在对战俘后人进行口述记录,收集到遇难者物件信函等第一手宝贵资料,且结合多方面证据后,逐渐拼凑出事件的完整面貌。

方励除导演身份外,还是一位地球物理学者和海洋技术专家。他运用声呐探测技术,初步确定疑似沉船的位置。通过海洋测绘,获取疑似沉船位置的精确三维声呐成像等数据,并将这些成果以画面方式呈现在影片中,同时辅以海底被海洋生物包裹的沉船的真实画面,让这段一度被湮没的历史得以重新被人们认识和了解。

电影开篇,“本故事完全基于事实”的文字,简洁有力地交代了影片的整体制作情况。影片多采用手持摄影,真实、详尽地记录下制作团队的奔波调查历程。

其次,在对战俘家属及后人的访问环节中,多借助特写镜头展现人物谈及这一事件时微妙的心路历程,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更能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同时,影片对幸存者、战俘后人、参与救援的中国渔民等的访谈,采用了原声记录,他们切实的感受和回忆,为影片增添了历史厚重感,也将零散的个体记忆升华成集体记忆。

此外,影片以时间为轴,采用多视角的叙述方式,在不同人物的讲述、回忆以及文献资料间,进行巧妙切换和剪辑,以讲故事的形式规避纪录电影容易产生的枯燥感。

作为一部纪录电影,该片没有囿于常规程式,反而在表现手法上大胆创新,插入大量动画,且特效效果独树一帜。

这其中的客观原因是时间限制,影片动画从泥塑制作到三维影像生成,再到光学三维扫描建模,已耗费一年半时间。若再花费大量时间一帧一帧绘制,无疑会顾此失彼。

从主观层面来讲,泥塑人物经过光学扫描后的三维影像容易让观众出戏,如此一来,影片的重点便会从让观众感受历史氛围转变为单纯观看表演,这显然违背影片还原历史场景的初衷。

鉴于此,导演和制作团队作出一个大胆决定,即让画面中的人物保持完全静止状态,摄影机及军舰、海水等元素则是运动的。通过这样的设计,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当时紧张的营救氛围。

思考历史:呼唤和平与爱

虽然“里斯本丸”号事件极其惨痛,但相关历史记载却极为稀少,恰如影片中对路人的采访那般,在当下,事件经过已无人知晓,甚至从未听闻过这艘船的存在。《里斯本丸沉没》影片对该事件展开的深入研究与记录,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二战历史的全面认知,为二战历史研究贡献了崭新素材与独特视角。

影片犀利地指出了“战争是最荒谬的勾当”这一残酷本质。日军在运输战俘的过程中,公然违反《日内瓦公约》,将战俘关押于条件恶劣的船舱中。当船被鱼雷击中后,竟封锁舱门阻止战俘逃生,甚至在战俘破舱而出跳海逃生之际用枪疯狂扫射。这种惨无人道的行径,暴露了侵略者的残暴与丑陋,也足见战争对生命的无情践踏以及对人性的扭曲。

中国舟山渔民不顾自身安危,划着小渔船,在日军的枪林弹雨中来回穿梭数十趟,勇敢地营救战俘。中国渔民救助英国战俘的义举,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勇敢与人道主义精神,与日军的无耻行径形成鲜明的对比。渔民们的举动还超越了国界、种族和文化差异,在中英两国人民之间构筑起特殊的情感纽带,为国际社会树立起人道主义的典范。这种精神在当下也具备深厚的穿透力,呼唤着和平与爱。

影片穿插了众多战俘与家人之间的故事,一些战俘家属始终思念着不幸离世的亲人,即便已头发花白,仍声泪俱下地诉说着没有父亲的童年。他们的痛苦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他们的回忆展现了亲情的珍贵,他们的坚持彰显了人间大爱的强大力量。

《里斯本丸沉没》为历史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传达着关于战争、人性的深刻思考。同时,在宏大的时代议题外,这部影片也慰藉了战俘家属的心灵,安抚了曾生活在战争乌云下的2000多个家庭。

影片最后,方励带着英军战俘家属来到东极岛附近海域,与逝去的亲人告别。当时参与救援的中国渔民林阿根坐在椅子上,与英军战俘家属一一握手。历史的遗憾与感动,在此时凝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击穿战争的谎言,诉说和平的宝贵。

“里斯本丸”号已沉,斯人已逝,但和平与爱不应沉默,更不能沉没。

创造历史:纪录电影高质量发展标杆

与商业大片相比,纪录电影常常“费力不讨好”。但《里斯本丸沉没》于9月6日上映后,票房逐步低开高走,豆瓣评分更是超过9分,备受各方赞誉。越来越多的观众自发成为“自来水”,大力宣传影片。

这一现象启示着中国电影市场,历史题材纪录电影拥有巨大潜力,它能通过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或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文故事,丰富观影选择、避免同质化竞争,为电影市场带来活力,最终实现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部具有历史意义、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纪录电影,该片的票房成绩实现了一定突破。与大多数纪录片和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情况相比,这部影片凭借真实的故事、详尽的历史叙述、精良的制作以及情感的强烈共鸣,收获了超高口碑,逐步实现票房逆袭,成为2024年截至目前国产纪录电影内地票房冠军以及国产纪录电影观影人次冠军,这是产业维度的突破。

再从市场结构来看,《里斯本丸沉没》极大丰富了电影市场的创作风格、题材和类型,为观众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影片打破商业电影的传统模式,以更真实、深刻的方式表达主题和情感,满足了一部分观众对有深度、内涵及品质内容的追求。

此外,这一历史事件涉及中、英、美、日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鲜明的跨文化特点。这类跨文化题材的纪录电影必然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激发相关国家观众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这于国际发行和海外市场拓展而言,无疑是一个有利因素。

在拍摄过程中,方励在英国选择报纸刊登广告发布寻人启事,引起巨大轰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影片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能促进各国观众对这段历史有深入了解和认识,增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当下,这样具有文化交流功能的作品,定能发挥自己的多维价值。

方励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曾为吴天明导演遗作《百鸟朝凤》多方奔走,此次为制作《里斯本丸沉没》也在筹划设备、寻访当事人以及常规的摄制等诸多方面,投入了巨大精力与资金。因此,这样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电影不该被“沉没”,生命理应被看见,历史理应被还原,人类更应透过这一历史的微光,体悟到和平与爱的力量。

作者简介

饶曙光,电影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刘婧,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