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们要重视量的发展,但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哪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挑战?

答: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应对国际复杂形势的战略选择。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反映了我们党对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任务也愈发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不仅反映在不同领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还体现在经济内部结构的不协调。发展不充分问题一方面体现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存在短板和弱项,另一方面体现在发展质量以及全面性不足。可以从产业结构、城乡发展、区域经济以及开放水平四个方面来理解。

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和产业创新能力的不充分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减少对传统增长方式的依赖,转向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来驱动经济增长,可以实现更可持续、更高效的增长模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提升创新效能是高质量发展题中之义。目前,尽管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高铁和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在芯片制造和高端装备等关键技术领域仍存在短板。一方面,上游供应链被国外垄断,导致高端领域的研发和生产进程受限;另一方面,下游市场被成熟产品占据,产品难以突破市场壁垒,商业化进程缓慢,影响研发资金回流。同时,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比如,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其广泛应用前景为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新机遇,但其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创新能力的不充分体现在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创新能力的不充分还体现在研发投入转化效率不高、研发人才密度低于发达国家等。因此,要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科技攻关,为“从0到1”的创新突破奠定基础,并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加快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平台的发展以支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农业发展的不充分是阻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积极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藩篱,但未来仍然面临乡村人口占比下降、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农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下降、城乡空间体系重构等挑战。例如,尽管近年来城乡收入比有所下降,但绝对差距仍在扩大。其中,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是重要原因。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仅显著低于第二、三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非农产业的25.3%。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其中9亿多生活在城镇,近5亿生活在乡村。乡村不仅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也是巨大的要素市场,通过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可以释放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因此,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业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激发农村地区的活力和潜力。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充分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显著障碍。高质量发展“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首先,东西部地区发展绝对差距仍然较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生产总值的绝对差距为312,460亿元,到2023年这一差距扩大至382,759亿元。其次,北方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不足,东北地区多年来的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不平衡源自客观上的地域和自然资源条件差异,以及主观上部分地区市场化改革滞后,限制了当地经济潜力的释放。同时,市场化利益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如粮食生产与消费区、生态保护与受益区之间缺乏有效的经济补偿和协调,加剧了发展不均衡。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内需潜力。一方面,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便捷流动,提高各地区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着力消除地区分割和利益藩篱,打破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壁垒,建立全面的生态补偿制度,确保受益者合理付费、保护者得到应有补偿,以此推动各地区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实现优化发展。

开放程度的不均衡和开放水平的不充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挑战。开放是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水平的开放不仅能够丰富国内商品市场,满足高品质的消费升级需要,并且能够带动全球优质资源与要素流入中国市场,带动充分市场竞争,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因此,高水平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手段。当前,中国的区域开放局面仍存在不平衡性,如中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东北地区良好的工业基础,它们的开放潜力尚未充分开发。同时,行业间的开放程度也存在不均衡。为应对这些挑战,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抓牢制度建设的“牛鼻子”,与国际高标准规则接轨,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时,坚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扩大自主开放和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完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系系主任、副教授黄乃静,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