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浩煊
“全年1.6亿元的产值目标有望提前完成!”9月12日,南充临江新区顺庆片区,投产刚满“周岁”的南充新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兴奋地报出好消息。当前,公司各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
“新川电子的快速成长,离不开新区集成授权改革试点中重大项目绿色窗口‘一窗通办’的助力。”临江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当地已成功争取到省级授权事项7项、支持事项30项,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新区范围“全域通办”改革试点。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据南充市委改革办统计,全市现有116项重点改革有序实施、60项国省试点扎实开展、25项自主改革项目纵深推进。这些改革事项涉及经济、民生、党建等多个领域,其中35项改革举措入选全国、全省和行业改革典型案例,改革的穿透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当前,南充积极当好“行动派”,高质量打造“试验田”,推动一批高质量企业迅速崛起、一系列惠民举措陆续落地。
探路产业发展
创新协同发展经济治理模式
“相关工程设备全部进场,2500多人进行早晚班加班作业,正在进行最后的建设扫尾。”日前,四川永盈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建生介绍,公司年产80万吨功能性新材料一体化产业链项目一期工程A线建设已完成90%,有望在10月中旬进入试生产阶段。
永盈新材料项目。
作为南充工业领域迄今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四川永盈新材料有限公司总投资约330亿元,建设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功能性新材料。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具备年产50万吨PBAT类生物可降解新材料和年产30万吨氨纶超仿真功能性纤维的能力。
“项目的快速建设,离不开‘链长’的帮助。”陈建生表示,自项目开工以来,属地主要领导紧盯项目进展,现场调研建设情况,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二期项目即将提上日程。
四川永盈新材料有限公司项目的落地,为南充打造化工轻纺产业集群带来了契机,带动当地“化工朋友圈”逐渐扩大。日前,由数十名企业家组成的考察团来到南充,涵盖纺织、合成纤维、产业物流、产业投资、工程建设等多个行业。
“党政领导担任‘链长’,有效统筹各方面资源;行业龙头企业是‘链主’,利用技术、资本、品牌优势,帮助我们强链、延链、补链。”南充市经济合作和外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永盈新材料等龙头企业,南充市正紧盯供应链、协作链招商,推动化工新材料本地建链,实现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为目标的经济治理模式创新。
坚持力量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聚焦、资源向工业倾斜。南充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链长”牵头抓总、10名市领导担任“链长”具体负责的工作模式全面展开,将“链长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全市合力”的工作格局,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探路民生保障
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蹚出新路
在距离南充市区20多公里的高坪区阙家镇利光村,今年78岁的苏全芳被称为苏婆婆养老院的“掌门人”。
“起初也没想着挣钱,只希望能服务好村里的老人,没想到办出了名堂。”苏全芳告诉记者,5年前,因看到村里留守老人无人照顾,饮食起居都成问题,做过十多年村妇女主任的她,在高坪区民政局、阙家镇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起半公益性的养老机构——苏婆婆养老院。
苏婆婆养老院。
当时,苏婆婆养老院诞生在村里的3座闲置房屋中,不仅有标准的卫生间、淋浴房、卧室、厨房,还安装了电视、空调等电器,为周边60多名老人解决了养老问题。
随着入住老人逐渐增多,2020年,阙家镇向民政部门争取到项目资金30万元,对利光村两层楼的闲置村小进行适老化改造,建成集日间照料、医疗服务、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村养老服务站,并以每年1.5万元的低价,租给苏全芳经营。
“大多数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月费在2500元左右,我们按照老人的家庭情况弹性收费,人均收费控制在1000元—2000元区间,家境贫困的老人甚至可以免费入住。”苏全芳说,有镇村两级的支持,养老院实现了低成本良性运营。此外,当地还将村卫生室设在养老院内,由乡镇卫生院安排专业医师轮流坐诊。
“对闲置住房资源适老化改造,在低成本经营的基础上柔性管理、弹性收费,‘苏婆婆养老院’模式已复制推广。”南充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现已建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站12个,为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蹚出一条新路。
从产业发展到民生保障,一项项改革事项在南充落地落实。为打造好改革“试验田”,南充日前面向社会启动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建议征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问题,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都在征集范畴。”上述负责人表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浩煊
9月以来,南充市川剧团党支部书记李鸿斌的手机就频繁响起。“有的是景区负责人,想引入剧目演出;有的是家长,想给娃娃报班培训。”李鸿斌说,《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简称《条例》)9月1日起施行后,前来咨询的人越来越多。
南充是川剧四大河道流派之一——“川北河”的发源地。从旦角杨五儿等第一代传人算起,以演唱弹戏见长的“川北河”,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作为川渝协同立法的重点项目之一,川剧保护传承立法是全国文化领域开展跨省协同立法的首次探索。川剧振兴有“法”可依,为“川北河”生生不息提供更多助力。
修“内功”
精品力作与时代同频共振
“举手投足间都要饱含感情,表达清楚人物关系,把身法和唱腔拿稳!”在南充市川剧团一楼排练厅,30余名演员正核对川剧《香满堂》的台词。该剧灵感源于南充、创作自南充,通过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讲述了一位川菜烹饪大师,坚守传承川菜手艺的故事。
“《香满堂》已经有过几次试演,将在9月27日的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中登台亮相,争夺奖项。”李鸿斌介绍,作为四川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香满堂》的创作编排得到了60余万元的资助资金,制作精良、台风独特,在“川北河”乃至川剧领域极具竞争力。
对于川剧的艺术创作,这种资助并不多见。过去,无钱排戏、戏无钱演,是大多数川剧团面临的困境。
川剧《香满堂》剧照。
此次实施的川剧《条例》也特别明确了“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川剧发展”“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川剧保护传承”等要求,以鼓励各级政府对基层川剧表演团体给予支持。“这意味着将有更多资金注入,为更多《香满堂》这样的精品川剧编创提供可能。”李鸿斌表示。
演员培养“青黄不接”的现象也有望在国、省艺术基金和各级财政的支持下破解。“我们计划邀请名家名师进团讲课,主攻唱腔、表演,带来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创作理念,让‘川北河’更接地气。”李鸿斌说,除了夯实基本功,南充市川剧团还计划结合声光电、LED布景等新技术,打造一批川剧小品、武侠剧、言情剧,抓住年轻受众的眼球。
练“外力”
阵地扩大掀一波川剧热潮
“川剧不只有变脸,更有雄厚的唱功、优美的身段。”在南充高级中学临江校区,南充市川剧团“00后”演员付皓天,向学生们分享川剧知识。付皓天只有18岁,但已学习川剧8年,擅长扮演武松、白鹤童子等少年英雄角色。
“《条例》规定各级教育等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和支持开展川剧进校园工作。”在李鸿斌看来,这也是“搭建人才重地”的重要一步。
与普通的兴趣班培训不同,培养一名合格的川剧演员,需要的是专业训练,培养周期为8年—10年。
川剧《香满堂》剧照。
2016年,南充市川剧团与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联合开办“川剧非遗传习班”,首次筛选出40名学员进行培养,但此后8年,再未招生。李鸿斌说,在《条例》的支持下,已有多所市属中小学表达意愿,希望能建立川剧人才选拔基地,“预计明年3月,能为川剧再次‘选苗’。”
“我们已与本地高校达成合作,为‘川剧非遗传习班’的学员提前‘铺路’。”李鸿斌介绍,在“川剧非遗传习班”考核通过的学员,可以直接转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大专班继续深造学习,学成后正式进入南充市川剧团,成为职业“川剧人”。
同样加快建设的阵地,还有南充市川剧团剧场新址。占地面积1270平方米、设有近400座的剧场,正在做最后的图纸修改。未来,一座集办公、服化道、演出、排练等功能于一体,以专业戏曲演出为主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将在南充拔地而起。
9月19日,在亭子口灌区工程阆中市石滩镇乱石窖渡槽施工现场,一台巨型造槽机屹立于两个槽墩之上,工人正在其中忙碌作业。亭子口灌区工程是国务院批准实施的172个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也是四川省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五横六纵”的重要骨干工程,分两期建设。预计一期工程于2027年6月试通水。 王玉贵 摄(C视觉)
9月13日,由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新建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高速铁路长岗岭隧道正式贯通,标志着该高铁南充段又一重难点隧道工程被顺利攻克。
长岗岭隧道进口位于南充市顺庆区华凤街道,出口位于南充市嘉陵区西兴街道,全长1328米,最大埋深约93米,为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单洞双线隧道。自2023年1月起进洞施工,掘进总历时20个月,是该高铁成都至营山段首座贯通的千米以上微瓦斯浅埋隧道。
施工方负责人介绍,长岗岭隧道地质结构复杂,主要以砂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为主,施工难度大;设计勘测隧道内存在微瓦斯,施工安全风险高。为确保施工安全,建设团队严格开展超前地质预报、构建起瓦斯人机检测监控系统、科学合理布设通风,努力提升隧道施工的安全管控水平,确保隧道安全贯通。
近日,南充市顺庆区新复乡2024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印钟寺村20多名村民在从事平整土地、除草、清理沟渠等工作。“一天能拿到100多元,离家近收入又稳定,比到外面找活干强。”村民王博正说。
为改善部分村镇农业配套基础设施条件,带动农村群众就近务工增收,顺庆区发展和改革局选择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村劳动力就业较为困难的村组,今年共争取到顺庆区新复乡、顺庆区共兴镇2024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两个项目,总投资96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880万元。
“这两个以工代赈项目自今年2月底实施,目前已完成40%的工程量,共有247位当地村民参与项目建设,发放劳务报酬138余万元。”顺庆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村民劳务报酬均通过“一卡通”平台按时足额发放,预计两个项目带动当地务工人数330人,发放务工工资总额312.38万元,实现人均增收0.95万元。
近日,记者在位于西充县太平镇小木井社区的四川小磨井酒业有限公司有机高粱种植基地里看到,收割机轰鸣着来回作业,进行高粱的收割、脱粒。当前,西充县近2000亩有机高粱陆续成熟,进入收获季。
四川小磨井酒业有限公司有机高粱种植基地是全县重点示范基地之一,这一季种植的是该公司与省农科院合作研发的矮秆高粱新品种,抗病虫害、抗倒伏性能更强,非常适宜在南充等低山丘陵区播种。“种植全过程不打农药,全程人工除草、施用有机肥。”公司负责人何芝江说。
据了解,西充县深耕有机农业10余年,是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目前,全县发展有机高粱基地3个、面积近2000亩,预计今年有机高粱总产量达700吨。
9月13日一早,南充市嘉陵区大通镇高顶寺村村民杨武星就忙着加工贡米。作为嘉陵区推行“党建+产业”模式的“先行区”,高顶寺村探索“支部+基地+合作社+群众”的发展模式,以蚕桑、贡米、柠檬为代表的三大基地,已初步具备产业规模。
大通镇党委副书记刘刚以贡米为例介绍,高顶寺村成立贡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起无公害富硒贡米基地。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村近200户农户以土地入股、稻米种植等方式入股合作社,村支部统一收购稻米12吨,预计实现稻米销售收入15万元。
“通过养蚕售茧和种植贡米、柠檬,高顶寺村在2023年实现集体收入首破80万元,同比增长50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高顶寺村支部书记王白俊说,除了提高农产品质量,该村还和多个一线企业建立联系,“村党支部已与银海丝绸公司展开合作,共同推动蚕桑产业园提档升级,预计实现村集体经济再增收50万元。”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