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加强系统集成,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如何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如何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围绕这些问题,本期学术版刊发三篇文章,从学理的角度深化对三个“更加注重”的认识和理解。

——编  者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秦  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将其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注重系统集成,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彰显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分轻重缓急,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强调用全面系统、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激荡,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强化整体谋划和系统布局中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增强整体效能。

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内在要求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系统观念强调将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视为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从构成要素之间、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系统观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系统,认为社会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整体的组成部分,各种要素既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简单相加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认识论上说,坚持系统观念就要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各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通过对社会进行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分析,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方法论上说,坚持系统观念就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妥善处理和调整各种系统性、结构性问题,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多方面,头绪繁多、事关重大,必须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加以把握、加以推进,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推动实现改革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

坚持全局观念。系统集成体现全局观念,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应当坚持和树立全局观念。所谓全局观念,主要指善于观大势、谋全局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全局观念是系统集成的重要基础,也是把握改革发展大势和原则要求的重要前提。全局观念与系统观念联系密切,坚持系统观念必然要求从全局上考虑问题。全局观念强调立足整体和长远,把全局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局观念,体现在思想认识上,就要胸怀大局、着眼大势。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就要跳出局部看整体,立足当前看长远,把局部问题、当前问题提升到全局高度,从全局高度思考问题、推进工作、评判得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体现了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全局观、整体观。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绘就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图”变为“施工图”,必须下好改革“一盘棋”,牢固树立改革全局观,做到顶层设计立足全局,基层探索观照全局,自觉在全局下行动,把改革的各领域各方面放到改革全局中去定位,把改革的当前问题放在改革的总体进程中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上下贯通、左右协调,防止顾此失彼甚至相互掣肘。

强化战略思维。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还需要强化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谋划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强化战略思维要求依据事物发展规律进行战略目标设定,并作出实现目标的战略部署。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重视战略思维是我们党的优势,也是我们党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经验。这一优势和经验体现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就要强化战略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有助于深刻洞悉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机遇和可能遇到的挑战,更好预见和把握形势走势,进而确立相应的战略策略。加强全局性谋划,有助于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置于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大势中考虑和研究,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加强战略性布局,有助于明确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统筹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努力创造和形成多方面的发展优势。加强整体性推进,有助于促进改革目标相互兼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改革取向协调一致,推动改革聚焦聚力、握指成拳、协同高效。

强化辩证思维。强化辩证思维,也是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的重要方面。辩证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强调事物发展是矛盾运动的统一体,注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分析问题,从中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强化辩证思维,有助于更好驾驭改革的复杂局面,处理好发展中的问题。党和国家事业越向纵深发展,越需要不断强化辩证思维。坚持和运用辩证思维,有助于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关系,推动“局部”与“全局”相配套。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和运用辩证思维,重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既全面认识和把握问题、更好反映事物全貌,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周全的思路和方案,又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把握好改革举措的轻重缓急和时机节奏,推动各项改革举措释放最大效应。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更加注重突出重点

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

韩喜平

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以此带动全局发展,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方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明确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实质内容与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因此,抓住重点,把握一定形势下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深邃的重点论思想。例如,《大学》里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论语》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新论》中说“举网以纲,千目皆张”等等,都意在表明解决关键问题能够事半功倍。可见,抓根本、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历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之所以要突出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源于事物的复杂性。客观形势千变万化,各种问题千头万绪,面对这种情况,抓住了重点,也就牵住了“牛鼻子”,就能做到纲举目张。相反,如果不分主次本末、不论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则容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丧失工作的主动权。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我们正是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在一些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才有力推进整体上的改革,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之一,强调“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把解决重大体制机制问题放在突出位置,重点推进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发挥其对相关改革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实践充分证明,注重突出重点,对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找准切入点,把准落脚点,以点带面,才能不断提升改革实效。可以说,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是我们党长期改革实践探索的一条重要经验。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改革是不断深化的,改革的重点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当前,改革事业进入深水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矛盾的复杂性比过去明显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发展阶段和现实需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凸显改革引领作用,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基于此,《决定》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以抓重点来带全局,可以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决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部署各领域重大改革举措。比如,在经济领域,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方面,《决定》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在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方面,强调“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围绕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等重大战略性问题,提出“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等等。又如,在社会领域,《决定》着眼于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重大改革举措。这些重大改革举措,必将有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等。

同时要认识到,《决定》要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是因为,两点论和重点论从来都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工程,各类矛盾纷繁复杂,各领域改革相互联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加注重系统集成,重点突破才能有的放矢;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才能纲举目张。这要求我们统筹把握改革的系统性与针对性,辩证看待整体与重点的关系,抓住决定性强、影响面广、关注度高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针对性举措实现重点难点突破,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校验重点。重点抓准了,改革实效就会增强,人民得到的实惠就会更多,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也就更强劲。我们要更加注重突出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不断推动改革取得更大实效。

(作者为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

更加注重改革实效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刘志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提出“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我们要深刻把握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的哲理所在、方法论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勇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这一基本原理是我们不断推进改革的理论依据,也内蕴了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的内涵要义、目标任务和注重实效的要求。改革的目标任务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由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改革的顶层设计为改革实践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但只有落到实处,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用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马克思强调,“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毛泽东同志认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邓小平同志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崇尚实干、狠抓落实,认为“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改革实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科学有效的改革实践取得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在抓落实上投入更多精力、拿出更多务实办法。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要取得改革实效,就必须掌握科学方法、明确有效路径,从而推动各项改革举措相继落地、渐次开花,取得扎扎实实成效。

坚持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改革的实践主体。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实践证明,改革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凸显。改革任务越繁重,就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是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目标是要达到的目的。紧紧围绕既定目标开展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要结合实际,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起,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民生方面的难点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各领域的风险问题,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整体推进并不意味着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还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因此,既要继续在全面上下功夫,使改革举措全面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又要持续在深化上用实劲,突出经济体制这个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抓好改革落实,提升改革实效,需要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激励干部勇挑重担,勇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什么是改革促进派、实干家?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担当的就是促进派,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的就是实干家。做改革促进派、实干家,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看问题,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要坚持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把发扬钉钉子精神作为一条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不偏离、党中央明确的改革任务不落空,确保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