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管理试点空域内,提前一小时报备即可飞行,基本实现想飞就飞,解决了测试试飞场地难找、空域申请难等痛点,推动了工业无人机的高速发展
➤四川省提出,改变基于用户资格的隔离运行模式,形成在较大范围的低空空域内,面向所有用户的融合运行新模式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谢佼
7月20日,四川省汉源县突发山洪灾害,人员失联、道路受损、通信中断。危急关头,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从自贡兰田机场连续出动,从空中实时传输灾区一线数据和高清画面至应急部门的指挥大厅。同时,乡亲们和救援队的手机上也传来翼龙-2H提供的手机信号,覆盖2700平方公里,为应急救援提供了关键支撑。
这是我国工业无人机迅猛发展的缩影。在抗震救灾、扑灭山火等多个现场,工业无人机大显身手,可观察测绘、保障通讯、人工降雨……盘点我国工业无人机发展轨迹,四川是一个重要的基石,不但涌现了中航无人机、腾盾科技等工业无人机龙头企业,还形成、壮大了完整的工业无人机产业链。
四川做对了什么?
改“基于资格”为“基于规则”。“协同管理试点空域内,提前一小时报备即可飞行,基本实现想飞就飞,解决了测试试飞场地难找、空域申请难等痛点,推动了工业无人机的高速发展。”四川腾盾科创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原委。
2017年获批开展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以来,四川不断探索空域运行管理新模式,盘活低空空域资源,奠定了低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空域基础,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四川第三批低空协同管理空域正式启用。
图为在成都市金堂县淮州机场,一架直升机准备降落(2023年12月24日摄)王曦 摄/本刊
突出“试点空域”公共属性
在“培育低空经济场景”成为各地热词的时候,中部某省一家无人机企业却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企业在本省找不到一处合适的试飞场地,到西北去试飞,往往为了试飞一小时,得排队一两周。”
飞不起来、飞不顺畅,困扰着低空经济落地。这也是国内低空空域运行中的痛点堵点。
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相关机构介绍,我国空域管理采取“全域用户属性的隔离运行”模式。低空空域被分割对应到每个用户单位,依据优先等级的划分,采取静态调配、隔离运行。
通俗地说,就是临时飞行空域“谁获得申请谁有资格飞”“飞行一次申请一次”“飞行完毕即撤销”。这一模式具有明显排他性,利用效率低;运行上涉及部门多,申报手续多,协调环节多。随着我国航空规模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无人机的迅猛发展,这一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变化。
如何破局?四川省提出,改变基于用户资格的隔离运行模式,形成在较大范围的低空空域内,面向所有用户的融合运行新模式。
“就好比公路,难道每次开车都申请一次驾驶资格吗?难道一条路只允许开一辆车吗?只要大家按照交规取得驾照和行驶证,就可以上路开行,这样才会取得像高速公路一样的效率提升。”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相关负责人曹坤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这一思路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2017年12月23日,原国家空管委批复同意四川省开展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在成都地区空中交通管制协调委员会的授权下,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协同相关军民航管制部门,对四川省低空空域资源组织实施统筹配置、运行管理和服务保障。
2018年12月,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运行中心设立,负责四川低空协同空域的运行管理,为通航飞行提供航空情报服务、气象服务、飞行情报服务和告警服务。试点机制主导了首批试点空域的划设,正式实现新机制安全首飞,拉开了我国低空空域协同运行改革的大幕。
试点机制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固定空域和低空目视通道在内的协同管理空域。通常情况下,固定空域向遵守本规定的用户全天候开放,固定空域责任主体单位承担飞行组织管理责任,在本空域开飞前1小时向协同运行中心报备,确认相关空域限制信息,飞行结束后及时通报协同运行中心。从而改“申请飞行”为“报备飞行”,将提前时间由最少7天压缩到1个小时。
针对低空有人机用户由此点到彼点的移动需求,试点机制采取低空目视通道机制,在白天开放。改“仪表飞行”为“自主目视飞行”。
由此,试点空域在我国首次作为“公共空域”向所有满足条件、受统一规则约束的用户开放,并逐步由小到大,不断完善。
截至目前,四川省试点空域共扩展至7800余平方公里,包括7个固定空域和8条低空通道,形成了环成都和贯通川南、川北的低空飞行网络,成功创造出国内无人机企业得以快速迭代的试飞基础条件。
大幅提升空域运行效率
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在四川的试点,极大地提升了空域使用效率。试点空域作为低空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向生产者开放,点燃了全国广大无人机企业、通航企业的创业激情。
在成都彭州的龙门山脉边缘,只见临崖的空中不时有无人机上下翻飞,各类精密仪器在自动记录。
近3个月来,已有4个国家、十余次外国客商造访深圳耐杰公司的成都研发场所。像耐杰这样的研发测试场所,村里共有20余处,每一座山头就是一整套现代化飞行验证试飞空间。
去年,彭州基地取得了“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的“国字号”牌照并获批了无人机测试试飞的专用空域。
彭州基地负责人周小明介绍,以这片海拔1200米以下、半径5公里范围内的公共空域为载体,超过100家无人机相关企业进驻开展研发测试,航空器之间无需时空隔离,“飞前报备,想飞就飞”。据统计,试点首飞以来,整个四川试点空域内各类航空器安全飞行超77万架次、23万小时,位于国内前列且大幅领先。
目前,7800余平方公里试点空域已经成为四川无人机研发、试飞、运行的规模化引擎,实现以飞促研、以飞促产、以飞促用。
以飞机制造业中心成都为例,近年来成都工业无人机产业规模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2023年成都工业无人机全产业链收入突破100亿元。目前成都已聚集100余家无人机企业,基本形成了“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完整产业链。以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项目而受到市场关注的吉利沃飞长空,将全球总部及生产制造基地项目落户成都高新区。
除了无人机外,有人机也开辟出消费飞行的新赛道。在试点“川协一号”空域内的青城山通航机场,人们可以选择乘坐直升机,从空中饱览都江堰和青城山景区;可以选择接受专业机构的培训,获取飞行执照;还可以在空中打开朵朵伞花,感受跳伞运动的魅力。
青城山通航机场负责人解于棡说:“现在我们能够根据不同飞行任务的需求来保障各类飞行活动,省去了飞行报批的等待时间,随到随飞,以较好的体验在国内形成了低空飞行及空中极限运动的良好口碑。”据统计,四川全省消费类飞行量逐年攀升,累计飞行14.9万架次、2.77万小时,直接产值超过1亿元。
在四川广汉、新津、绵阳等地,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教练机不断升空。该学院被誉为我国民航人才的摇篮,负责我国飞行、工程技术和民航运行管理等全飞行门类人才培养,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空域对于保障我国稳定持续的低空训练飞行、全飞行门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围绕航空产业,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不断开设技术优势学科。
“得益于省级政府、军民航和省直部门协同管理,形成了高层级的指挥平台,极大地形成了以上率下的合力,协调能力突出,并通过省级层面协同好航空工业成飞、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西华大学等飞机研发制造的产业基础。”多位业界受访者均给出这样的评价。
实践有力证明,哪里能顺应低空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哪里就能迸发出低空经济发展的蓬勃热潮。而“空域运行效率”,正是这一系列“化学反应”中的关键变量。
持续制度供给解协同管理难题
如火如荼的低空经济发展势头,对更加精准的空域分类管理、运行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有着更迫切的需求。四川正持续以制度供给创新,来破解发展中的各类难题。
应对空域管理的复杂化难题,自贡试飞基地通过对有人机和无人机的同场飞行机制探索,实现了有人机低空目视飞行与无人机飞行的安全融合运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与自贡联合成立了“支线物流无人机安全运行联合实验室”,开启相关科研任务。
当前,我国正稳步推进传统有人驾驶航空器适航审定工作。由中国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指导,多家基地企业、科研机构在彭州试飞基地共同发起建设湔江实验室,推动无人机适航能力建设、标准体系探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工作高效开展。
城市低空空域资源利用,是当前争论最为激烈,也是前景最为广阔的低空应用领域。
四川积极谋划城市飞行研究,引入低空智联网相关研究成果,通过低空通信、飞行导航、空域监管等低空基础设施的规划,探讨基于城市全域使用无人机场景的预期秩序,为制定相关规则打好提前量。
一系列的前瞻性谋划,使得未来大规模的空域运行有了初步的路径蓝图,让产业线看到实打实的飞行应用前景,从而催生更多研发方向。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改造生产资料、革新生产关系。我们将坚持基于制度供给的改革方向,不断精细探索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低空运行制度,为低空经济的腾飞助力。”曹坤说,四川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景值得期待。
来源:《瞭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