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进士张澎曾作诗云:“牵来江左卖疮膏,入夏忽然尽脱毛。妇孺皆惊马肿背,不知原来自然高。”你知道诗中描述的是哪种动物吗?

……

你猜得不错,是骆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件与骆驼有关的艺术精品——骆驼载乐画像砖,不过画像砖中的骆驼好像和我们平常见到的有点不一样。

恐龙与马的奇妙组合

1979年,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马家乡,出土了一件东汉时期的画像砖。砖上雕刻的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头似马非马、昂首张口、阔步前行、神态气势都较为夸张的动物:它有着像马一样魁梧强壮的身体和矫健有力的四肢,而那颗微微昂起、嘴里长着尖牙的头却像极了远古时代的恐龙。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直到看到其背部隆起的双峰,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只双峰骆驼。

骆驼载乐画像砖 东汉 四川博物院藏

目前在《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 展出

提起骆驼,大家脑海里联想到的多半是茫茫沙漠和苍凉西域,那么,作为“沙漠之舟”的骆驼,为什么会出现在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巴蜀地区呢?这和北方丝绸之路有关。古代丝绸之路路途遥远,且崎岖坎坷,多经过沙漠贫瘠、人烟稀少之地。作为沙漠地区土生土长的动物,骆驼虽不及马骡善于奔跑,但腿长,步幅大而轻快,持久力强,加之蹄部的特殊结构,因此成为了古丝路交通和运输工具的首选。

于是,一支支驼队便沿着北方丝绸之路以及连接北方丝绸之路的蜀道源源不断地来到了巴蜀地区。骆驼载乐画像砖上的骆驼形象,也成为巴蜀地区在汉代与北方各地密切交往,与中亚、北亚各国贸易往来的实证。

骆驼载乐画像砖局部

驼背上的“音乐秀”

让我们把目光移到配着方鞍的驼背上,那里正上演着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秀”。只见两驼峰之间架起了一面威风凛凛的建鼓,鼓上插饰的羽葆随风轻摆,仿佛在随着音乐起舞。建鼓在汉代常置于官府大门的前面,是礼乐或发出重要信号的工具。但在这幅画像中,它却被巧妙地安置在了骆驼之上,成为了这场音乐会的主角,这种礼仪、娱乐兼而有之的举动,体现出汉代蜀人特有的乐观与豁达。

骆驼前峰坐着一位头戴帽子、身穿长袖宽袍的胡人,正挥舞着衣袖卖力地击鼓。从胡人击鼓的姿态看,其动作相当娴熟、优美,表情也很庄重淡定。鸣奏的乐曲可能是胡乐(曲),也有可能是汉乐与胡乐合二为一的新曲。从这些角度看,它证实了汉朝巴蜀地区与西北民族在音乐文化等领域的相互交流,胡人的出现除了为巴蜀之地的音乐增添了几许独特的西北异域风情外,也极大地丰富并促进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

骆驼载乐画像砖局部

巴蜀匠人的匠心独运

这块画像砖不仅内容生动有趣,其雕刻技艺也体现了巴蜀匠人的匠心独运。长方形制的画像砖,长42厘米,宽33.8厘米,厚6.5厘米,整个画面布局紧凑而富有层次感。匠人们运用了浅浮雕加凸线刻、阴线刻等多种雕刻手法,通过细腻的线条勾勒局部细节,使得画面刚柔相济、立体感十足。特别是骆驼和人物的动态表现被大幅度强调和夸张,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这些特点代表了四川地区画像砖造型手法的典型面貌。

骆驼载乐画像砖局部

骆驼载乐画像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我们了解古代巴蜀文化和丝绸之路交流的重要窗口。骆驼背上的音乐秀和胡人击鼓手的形象正是巴蜀地区与北方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乃至中亚、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在巴蜀这片土地上汇聚、交融,共同谱写了一曲悠扬的文化交流融合的华丽乐章。

下一期,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吕不韦铜戈上,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有明确纪年、铭刻“成都”二字的实物资料,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赵玲,王瑾:《巴蜀汉画像石中鼓的艺术形式窥探》,《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常雁来:《略论胡人在南方丝绸之路民间艺术交流中的价值》,《艺海》2018年第4期。

[3]常雁来:《“骆驼载乐”汉画像砖与南方丝绸之路》,《美术大观》2018年第5期。

相关链接

说文解物 | 蒜头壶:千年酒香,一壶锁之

说文解物 | 摇钱树:千年文物背后的神秘信仰

说文解物 | 铜鍪:两千年前的军锅原来长这样

说文解物|蟠龙盖罍:呆萌蟠龙守护的千年“酒坛”

说文解物|铜觯:蜀地对外交流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