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要颁发给自己时,著名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笑着问:“我只不过看了一个病而已,怎么好意思呢?”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或许要从王振义为共和国医学事业奋力开拓、为救治患者无私奉献、为奖掖后学甘当人梯的漫长人生轨迹中寻找。

1924年,王振义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小康家庭。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让王振义决心以学报国;祖母因伤寒去世,更坚定了他学医救人的信念。18岁,他以优异的成绩免试升入震旦大学医学院,并在1948年以总成绩第一的名次毕业,入职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内科。

不久,上海迎来解放。看到解放军入城后冒雨睡在马路上而不打扰市民,王振义为这支礼仪之师赞叹,更燃起了爱国奋斗的热情。1950年,他参加为军服务医疗队,出色地完成防治血吸虫病任务并荣立三等功。1953年,他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医疗队,因解决了大量志愿军战士咯血的诊断问题被授予二等功。

抗美援朝的经历给了王振义莫大的鼓舞,回到瑞金医院,他矢志于血液病诊疗研究,开始了艰辛不懈的钻研。

他首次在国内确立了血友病A、B的分型检测及其轻型的鉴别诊断方法,解决了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治问题。其间,面对关键性新型材料“卡脖子”的困境,他因地制宜找到了国内常见的材料替代并大获成功。

他找到并不断升级完善血友病的治疗方案,一系列成果标志着我国血友病诊断体系的建立,将中国相关血液学研究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

面对最为凶险、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挑战,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基础研究、探索临床方案、跟进最新学术动态。在此基础上,他开创性地提出了白血病的诱导分化疗法,即用诱导分化的方法让坏细胞变好。在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测试了无数种药品后,他最终发现国产的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将APL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临床试用后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诱导分化理论提供了全球首个成功范例,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他还抱着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心态,关注、重视中医药在白血病诊疗中的独特作用,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团队合作,引入中药砒霜(三氧化二砷),通过对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两药联合治疗方法的使用,使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5%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并在分子生物学层面将这个方案研究得明明白白。该成果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上海方案”,并被国际权威指南指定作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使中国占领血液肿瘤治疗制高点。

在王振义看好“一个病”的背后,是他在血液学领域一次次攻坚克难留下的一串串难以磨灭的中国医者足迹。与此同时,在事业的巨大成功和随之而来的国际声誉之下,王振义学者的谦和、清醒和医者的质朴、诚挚也更加凸显。

面对外界对他个人的盛赞,他不断强调,“上海方案”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参与其中的很多团队和名字都被他一一细数、强调。面对研发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特效药”可能带来的丰厚利润,他放弃申报专利,无偿将药物和方案向全世界推广,只为让所有患者都能尽快获得治疗。

“我相信做人最本质的东西是: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王振义这样解释自己对于名利的淡泊。那么,他在意什么呢?答案他常常挂在嘴边:“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病人康复,看到事业在传承。”

为此,他大力培养年轻医学科研人才。“不但手把手指导我们做实验,还每天晚上帮我们补习外语。”王振义的首批研究生之一陈赛娟回忆求学岁月时说。后来,王振义还力荐陈竺、陈赛娟夫妇赴法国留学,两人学成回国后分别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两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并最终开辟出一片全球瞩目的基因研究新天地。

20世纪80年代,王振义牵头组建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并出任首任所长,亲手搭建起我国血液学研究的重要平台。30多年过去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已经成为全世界血液学界的“重镇”,承担了100多项国家级课题。

“当一个人到达科研顶峰的时候,接下来可能会走下坡路,所以当自己在抛物线刚下降时就应该退下来,让下一代更强的人来替代自己的岗位。这样,这根抛物线就会一直朝上叠加而不会下滑。这对整个事业的发展更有利。”1995年,王振义主动让贤,举荐学生陈竺担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继续这场强强接力。

功成身退的王振义并没有休息,又开始了为患者、为医学、为后学的新一程发光发热。2003年,他主动要求学生们对自己进行“开卷考试”。每周一学生们把自己临床上碰到的疑难病患者的病历发给王振义,他立刻开始针对这些难题搜索全球的最新文献,每周四带着“答卷”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位耄耋老人紧跟学术前沿,每次讲的都是国际上最新的进展、成果或解决方案。如今,根据王振义“开卷考试”的疑难病例而结集出版的《瑞金医院血液科疑难病例讨论集》已有3本,第四本正在整理中。

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对于疾病执着探究,从中汲取知识也获得快乐,王振义的学术之道代代传承、蔚然成林。今年6月,以陈赛娟院士、陈竺院士和赵维莅教授为带头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这支肇始于王振义院士的团队不仅在全球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还始终勇往直前,为世界医学持续贡献着肿瘤治疗的中国智慧。

文:健康报特约记者 朱凡 记者 崔芳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WR9FP1KU】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