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宁蕖 王攀

醉人的湖光山色、多彩的民族风情、兴旺的特色产业......九月,川西高原以蓬勃的生机迎来了一群远道而来的客人——9月5日至9月14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新社等20余家媒体记者组成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团来到了甘孜、阿坝两地。

10天的行程中,记者们走进产业园区、医院、村庄、古镇古街等点位,看各族群众携手共绘雪域高原的崭新画卷。

看传承

文化引领 谱写民族团结“新风尚”

“叔叔阿姨们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泸定县泸定桥小学,我是‘红娃讲解员’,接下来由我带领大家参观了解我们美丽的校园……”9月10日,调研采访团来到大渡河畔的泸定桥小学,迎接记者的,是该校五年级学生赖昂淇。

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行走在校园,这个“10后”的小朋友,将八十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一幕幕娓娓讲述着,仿佛一切离他并不遥远。

在泸定桥小学,像赖昂淇这样的“红娃讲解员”共有四十余名,包含了汉、藏、彝、羌等各个民族,红色故事,成了他们共同的童年记忆。

自建校以来,泸定桥小学始终以“红色文化+民族团结”为办学理念,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特色化。

“培养‘红娃讲解员’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了解红色文化,同学们都很积极,争着当讲解员。”泸定桥小学党支部专职副书记李小燕告诉记者。此外,该校还积极举办经典诵读、爱国主义征文、文艺展演等各类比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红色文化,是泸定桥小学的“流行元素”;文明乡风,则是金川县安宁镇莫莫扎村的“时尚潮流”。

在这个藏、汉、羌、回、满等多个民族的村民居住的高原山村中,做农活、砌新房,修桥补路,大家伙都争着相互帮忙。

“多民族村落的团结和谐,离不开我们共同制定和遵守的村规民约。”莫莫扎村党支部书记杨国华介绍,村民们共同制定了包括新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村社秩序等6个方面的村规民约。“这些行为规范,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强调了各民族间的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杨国华说。

文化与文明,由各民族携手创造,正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与使命。

在甘孜州藏医院,中西医与藏医结合,通过化学分析与动物实验,将传统藏药“佐塔”推向了更大的舞台;在康定市俄达门巴村,传统民俗活动“耍坝子”,为到此的游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体验......

看变化

协同治理 绘就雪域高原“新面貌”

草滩茵茵,鸥飞鹤舞。在阿坝州若尔盖县境内的花湖景区,调研采访团看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很难想象,花湖也曾面临“枯萎”危机。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纳么玖介绍,受全球变暖等多重因素影响,花湖所在湿地区域面临退化、湖泊水域面积缩小等问题。

2010年起,管理局开始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工程由多方共同参与。

“除了修筑生态护堤及溢流坝外,填沟、限牧、控鼠等工作也同步开展,我们还聘请了28名湿地管护人员,都是本地的藏族牧民。”纳么玖说,这些管护人员此前只会放牧,不知道飞鸟、植被等的名字。在保护区工作加上科普宣教,如今他们已经认识很多鸟类和植被了。

花湖再“绽放”,也离不开游客环保意识的提高。

如今,游客进入景区需要遵守无烟、禁飞无人机、禁止投喂野生动物等规定,且游览只能选择步行。

“作为观光者来到这里,肯定要保护好当地人生活的环境,这样他们才会欢迎我们再来、常来。”来自北京的游客刘女士说。

经过多方共同治理,花湖面积逐渐由215公顷上升至650公顷,丰水期面积可达1311公顷;黄河若尔盖段的含沙量也从10年前的每立方米1.4千克减少至每立方米0.3千克。

若尔盖湿地科普教育中心一角。(王攀摄)

协同治理,共建美好家园的一幕也在泸定县龙吟半岛小区上演。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小区,近年来,通过临时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小区志愿者队伍的共同努力,从一个环境脏乱差、矛盾频发的小区,蜕变为了“石榴籽家园”。

“小区就像一个大家庭,不管来自哪里,什么民族,大家都是家庭的一员。”86岁的李慧英是小区志愿者队伍中岁数最大的成员,今年,听说业委会布置小区展板缺乏经费,李慧英立马捐出了1000元,“希望这个家越来越好。”

在泸定县龙吟半岛小区,业委会组织的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让各族同胞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泸定县委宣传部 供图)

看发展

特色产业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眼下,川西高原的青稞已进入收获季。阿坝县的一块试验田,牵动着政府、高校、企业和当地群众的心。

瞄准当地特色,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试验田建设、品种选育、联农带农、精深加工等正汇聚成链。

原本在都江堰市做青稞产品研发的俄周,在2020年回到家乡创立了阿坝县高原黑青稞生物开发有限公司。“我们收购原料近了,村民在家门口也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另外呢,员工工作离家近,也更稳定,这样也有利于公司发展。”俄周说。

目前,阿坝县相关企业已开发黑青稞饼、黑青稞奶茶、青稞酒等青稞系列产品31个。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对口支援地消费帮扶等方式,阿坝县的青稞产品已远销浙江、北京、上海等地。2023年,青稞产品销售额已突破3500万元。

村民在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务工。(王攀 摄)

在理塘县濯桑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来自山东的龙头企业、宜宾的托底性帮扶力量、浙江的对口支援队伍汇聚在这里。

依托生态、气候优势,他们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高原”建大棚、搞实验、把“极地果蔬”销往各地,目前,已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8个,截至2022年底,园区已实现总产值4.2亿元。直接带动全县7个乡镇24个村1.42万人受益,人均增收1695元。

理塘县仁康古街上,格拉西 (左)将自家老房改造成了特色民宿。(宁蕖 摄)

文化旅游,是各方力量瞄准的另一个特色产业,在理塘县仁康古街,建成了藏文书法、 唐卡、土陶、藏香藏药、民间诗歌等多个文化传习基地和微博物馆群,让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展示在广大游客面前;康定市俄达门巴村,则以“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村民变股民、牧民变市民”的模式发展“牧旅融合”,2023年,该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8万余元,全村人均收入超过2.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