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连环画、年画、宣传画、插图、漫画作品展在成都市美术馆启幕。

展览展出连环画、年画、宣传画、插图、漫画作品309件/组,其中进京作品56件/组。这些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充分展现了近年来中国在这些画种上的发展面貌与艺术水准,也展现了四川艺术的深厚底蕴。

长江,在雪域高原上融冰成水,汇水为溪、成河,一路奔流而下,不仅让“天府之国”四川有“千河之省”的美誉,更孕育滋养了生生不息的羌藏彝文化和巴蜀文化。

就艺术而言,四川的绘画作品可追溯至阿坝州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约5500年前)陶罐上的《飞鸟图》。其艺脉之悠长、山川之浑厚、草木之华滋,让书画大家黄宾虹不禁感慨:“入蜀方知画意浓。”

艺脉悠长

五代、两宋妙笔冠天下

美术史论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唐林的书斋清新雅致、翰墨盈香。他耗时7年写成的鸿篇巨制——被誉为“四川美术大百科全书”的《四川美术史》(上、中、下三册,共320万字),在书架上格外醒目。

▲《写生珍禽图》(局部) 黄筌

“这是一幅中国人一生不可不知道的花鸟画!”谈及四川美术的辉煌,唐林喜欢从五代时期成都人黄筌的《写生珍禽图》讲起。

该画为绢本设色,纵41.5厘米、横70.8厘米,原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中,黄筌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后赋以色彩。

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鸟雀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动作各异,生动活泼;昆虫有大有小,小的虽似豆粒,但刻画得十分精细,须爪毕现,双翅呈透明状,鲜活如生;两只乌龟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前后的透视关系准确精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令人赞叹不已。

“传为黄筌的作品较多,但《写生珍禽图》是公认的他的传世作品。此图也是黄筌画派的开派之作和‘黄家富贵’风格的代表作,被视为五代到两宋的‘院体’花鸟画典范之作,是中国美术史100幅名画之一。”唐林介绍,此画是书画领域名副其实的国宝,并被收录于《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中国名画》《国宝大观》《你应该读懂的100幅中国名画》《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辞典》等书籍中。

在唐林看来,早在先秦时期(史前时代至公元前221年),古蜀的绘画艺术就已较为发达。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在新石器时代、商、周到战国的陶器、铜器、石器、玉器、金器之上,蜀地皆有精美的绘画作品呈现。如,广汉三星堆金杖上的《鱼鸟人面图》、成都金沙遗址玉石上的《肩扛象牙人物图》、阿坝州茂县营盘山陶罐上的《飞鸟图》、广汉三星堆玉璋上的《祭山图》,都集中体现了古蜀的原始与神秘。

▲《秋鹫图》 梁时民 国画

而四川美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出现在五代、两宋(北宋和南宋)时期。这个时期涌现的代表作除了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外,还有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文同的《墨竹图》、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法常的《观音·松猿·竹鹤》等。

南宋邓椿所著的《画继》,一共收录了两宋时期219位画家,其中四川知名画家就有近40人。在中国绘画史中出现的诸多画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有15个画派,其中黄筌画派和湖州竹派均由四川人在五代两宋时期创立。

泼墨成画

艺术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绿树掩映,墨香浓郁……位于四川内江的张大千博物馆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5个展厅的平面似毕加索为张大千所画的“西班牙牧童”,剖面又像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葫芦形”。整体形态则以张大千山石、仕女画为原型,外壳“脊梁”似张大千飘逸的胡须,又似一条条“飞天”的彩带。

馆内主要展示了张大千的绘画、篆刻书法、诗词等作品,三三两两的游客聚精会神地品鉴着这些书画。

“张大千是四川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四川近现代美术繁荣发展的标尺。”唐林称。

▲《长江万里图》(局部) 张大千

张大千一生著作颇丰,唐林尤爱其《长江万里图》。在这幅近20米的长卷中,张大千选取了从岷江索桥到长江出海的场景,分段绘出岷江、嘉陵江、宜昌、武汉、鄱阳湖、黄山、南京、镇江、吴淞口等地的江山胜景,既可独立成图,又可贯连一体。

构图上,该画开头采用纵深来回的手法,咫尺千里,山势与河流蜿蜒交错;后又采用横势铺陈的手法,让高山与平地绵延交替。其中,过南京后,江面更加宽阔,山势渐渺;过上海后,则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

设色上,画面时而明净,以线条为主;时而蓊郁,以湿墨叠彩晕染。其中,中间部分以泼墨为主,泼墨之中加入大量泼彩,似无形而有形,平添几许雄奇意境,使画面产生万千层次的浩荡气势。整幅画作气势磅礴,结构宏伟,技巧纯熟,令人叹为观止!

唐林表示,20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张大千、石鲁、黄宾虹、关山月等人先后在四川采风,登峨眉、览青城。张大千还于1939年首次在成都举办了个人画展,此后在成都居住多年,写生创作、举办画展。

1932年秋,黄宾虹也应邀入蜀讲学,在蜀中居住一年。“入蜀方知画意浓”,面对这方土地浪漫而又诗意的色彩,黄宾虹发出了如斯感叹。

生于广东的关山月入蜀后,便以成都为起点,远游西南、西北,汲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背景的文化资源,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自身的艺术面貌,创作出了不少精品佳作。

这些入蜀画家,不仅充实了四川的创作力量,也为四川画坛带来了新的思想与理念,促进了四川画坛从思想体系到人才结构的重塑,让四川艺术史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花萼相辉

川渝美术同源同行、难以分割

棣华增映,花萼相辉。

去年9月,同源·同行川渝美术名家作品巡展(重庆展)暨双城记·筑梦偕行首届川渝美术作品展在重庆当代美术馆举行,展出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等多个画种的精品力作,庞茂琨、翁凯旋、侯宝川、梁时民、李兵、龚仁军等川渝名家的大量名作亮相。

这些作品勾勒了川渝多彩面貌,彰显了两地人文魅力和深厚底蕴,定格了长江流域川渝段独有的壮丽景观与秀美传奇,全面展示了川渝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事实上,钩沉美术史,川渝美术同源同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割。”美术史论家、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凌承纬称。

《▲父亲》 罗中立 油画

如,从抗战时期张大千的《嘉陵江图》到上世纪80年代罗中立的《父亲》,再到庞茂琨的《苹果熟了》……这些经典作品,很难区分是“重庆的”,还是“四川的”。

以罗中立为例,他生于重庆璧山,1977年考入位于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上世纪80年代前期创作完成了油画《父亲》《春蚕》《故乡》等一批优秀作品,然其创作灵感源泉却来自他生活多年的四川北部大巴山。此外,高小华、程丛林、何多苓、周春芽、庞茂琨以及他们的老师马一平等一批优秀艺术家,均活跃于川渝两地,作品和人生经历都有着明显的双城色彩。

在此背景下,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川渝艺术家筑梦偕行,造就了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3次高峰,即上世纪50年代的版画、60年代的雕塑、80年代的油画,开创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塑造出川渝艺术家的群英像。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川渝美术界的交流则更加频密、更加深入。

“同源·同行川渝美术名家作品巡展(重庆展)暨双城记·筑梦偕行首届川渝美术作品展,就是重庆与四川联手打造的高规格、高水准的美术交流活动,也是两地艺术家向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交的一份艺术答卷。”中国美协理事、重庆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魏东表示。

除了展览外,两地艺术家还联合举行了大量的写生采风、笔会研讨等活动。此外,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四川美术馆等50家川渝美术馆还发起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术馆联盟”,凝聚学术力量,推动成渝地区艺术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梁平、长寿、垫江、达川、邻水等区(市、县)也成立了“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川渝美术家联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文艺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川渝两地艺术家正扎根巴蜀大地,携手前行,致力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气概、民族精神、时代气息和巴蜀气韵的艺术精品,再创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