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胡军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在读),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四川省医学会罕见病专委会心血管病学组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结构性心脏病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高原医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专委会房颤学组委员。


在我们的心脏里,有四个腔室和四个瓣膜,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精密的泵血系统。瓣膜就像是心脏的门,确保血液在心脏内正确单向流动,从一个腔室流向另一个腔室,然后流向全身。这些“心门”一旦出现故障,就可能导致血液倒流或流出受阻,影响心脏的正常工作。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胡军医生,请他为我们深入解读心脏瓣膜病的相关知识。

心脏瓣膜病 如何早期发现

“心脏瓣膜病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风湿性心脏病、老年退行性病变及先天性畸形等。”胡医生告诉记者,在我国,风湿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病因,但随着生活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其患病率正在降低。然而,老年瓣膜退行性改变导致的心脏瓣膜病还在日益增多。

风湿性心脏病通常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胡医生强调:“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患儿中约0.3%-3%可发生风湿热,反复发作的风湿热可累及心脏瓣膜,尤其是二尖瓣,导致二尖瓣狭窄。”胡医生建议:“对于风湿热患儿,可采用长效青霉素避免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所致风湿热的反复发生。”

“心脏瓣膜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尤其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无症状期可能长达10年以上。”胡医生提醒道,一般在40-50岁发病,最先出现呼吸困难,活动耐量降低等症状。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可实时评估“心门”功能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心脏瓣膜病。

重度瓣膜病变 手术治疗最有效

对于轻中度的心脏瓣膜病变,胡医生强调:“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部分健康人群体检中可发现瓣膜微量反流,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

对于重度瓣膜病变,胡医生表示,药物治疗往往治标不治本,手术治疗可能是最有效的方式,手术方式包括外科瓣膜置换(或修复)或微创介入瓣膜修复(或置入)。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老年瓣膜退行性病变发病率不断增加。”胡医生介绍说,对此类疾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研究表明,对不能进行外科手术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TAVI与药物治疗相比可降低病死率46%,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记者了解到,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较早组建了心脏瓣膜病团队,先后派遣人员前往国内知名心脏病中心学习,已成为成都北部地区唯一获批的瓣膜中心建设单位。胡医生分享了两个典型病例:“第一位患者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通过TAVI术后,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好转,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而第二位患者,由于没有及时接受TAVI手术治疗,最终不幸遗憾离世。”

不同年龄段 预防各有“侧重点”

“如何在不同年龄段预防和减少风湿热及其他心脏疾病的发生呢?”胡医生进行了一番详细阐述,在幼儿时期,保持环境卫生是至关重要的,加强体育锻炼以及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也是不可或缺的。“预防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同样重要,因为这种感染可能会引发风湿热。”

进入中年时期,胡医生强调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可能患有心脏瓣膜病的人群,定期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心脏瓣膜的问题,从而及时进行治疗,对于防止病情恶化至关重要。”

对于老年人群,胡医生建议采取低盐低脂的饮食方式,戒烟限酒,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同时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从而减少老年退行性病变的发生和进展。此外,对于那些患有严重心脏瓣膜病变的患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患者将有望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大众健康报记者 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