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斌 底伊乐 赵明 摄影

估价680万的竹编版《富春山居图》由3万根细竹丝编织而成,竹编版《清明上河图》人物形态各异,表情纤毫毕现……来到位于眉山市青神县的中国竹编艺术博物馆,件件精美的竹编艺术作品无不令人啧啧称奇,无不令人赞叹青神深厚的竹文化底蕴。

中国竹编艺术博物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的重要展示点。从竹与生活到竹与青神、再到竹与世界,这是中国竹编艺术博物馆三个展示区的主题,也暗合了青神竹编的发展方向。9月11日,“万千气象看四川”三季度集中采访活动报道组来到了素有“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美誉的眉山市青神县,实地感受青神竹编的新发展。

游客在中国竹编艺术博物馆观展。

创新:

1根竹子可做成1000件竹产品

翻转之间,两张薄如蝉翼的竹片,瞬间变成了一条热带鱼,而竹片的附加值将会大大增加。当天,在青神县的中国竹艺城,一节小小竹编教程吸引了不少媒体记者。76岁的国际竹编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云华亲自操刀演示,手法令人啧啧称奇。

陈云华是国际上有名的竹编大师,从事竹编艺术开发、研究已有四十余载。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陈云华打破竹编只有双色的祖传格局,赋予竹编艺术品丰富的色彩;他指导编织出巨幅竹编作品《清明上河图》,把原来每厘米使用22根竹丝编制的工艺,又分成了更细的竹丝,最终该幅作品卖出12.6万元的高价。

1993年,陈云华创建“中国竹艺城”,展示竹编艺术品3000余件,汇集了从古至今的竹编艺术文化系列。后来,他又创新研制了立体竹编、瓷胎竹编、仿真竹编、家具竹编等多个类竹编类型产品。

“今年,我们又上新了饰品竹编,大家刚才编的那条热带鱼就是我们的新产品。”陈云华介绍,目前,中国竹艺城集竹编产业产学研、乐购游等业态,为适应市场需求,他带领员工开发了胸花、耳饰等新产品,并附带研学课程,大大提升了竹产品的附加效益。目前,中国竹艺城研发的各类竹产品将近1000多种,极大适应了市场需求。

中国竹艺城,工人正在制作竹产品。

融合:

竹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兰沟村村干部任丹介绍,每年100多场次的参观考察也带火了当地的旅游业,“到了旅游旺季,景区民宿都会被提前预订。”

竹里巷子位于“中国竹编第一村”——兰沟村,是国际竹艺城4A级景区和省级特色小镇“青神竹编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独有竹产业优势和特色村庄资源,近年来,兰沟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村集体资产19处,建成老井广场、绚烂花镜等景观节点7个,入驻竹编艺术、主题餐饮、精品民宿等18家,打造竹里巷子景区。“今年上半年,景区就有1家民宿、1家农业公司落地,景区的功能已逐步完善。”

据统计,目前兰沟村从事竹编产业的村民有1900多人。2017年至2023年,兰沟村竹产业综合产值从22亿元增长到80亿元。

琳琅满目的青神竹编制品。

传承:

博士弟子立志弘扬竹编艺术和竹文化

在多年的竹编生涯中,陈云华将手艺倾囊相授热爱竹编文化的人们。他还多次深入社区与学校,授课“青神竹编”,在竹丝灵动飞舞中,培养“传承人”,西南民族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刘小波就是其中一位。

当天下午,在中国竹艺城,刘小波正在写一份英文的直播方案。当晚,一场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神竹编美国线上展示交流活动”将要举行,国际竹艺城的老师要向美国中小学生线上讲解中国竹编艺术的技巧,带他们领略中华文化魅力。“我主要负责直播的英文脚本写作与一些口译技术层面把关。”刘小波说。

2018年8月,英文翻译毕业的刘小波来到眉山青神中国竹艺城,拜陈云华为师,深度学习青神竹编技艺。几年下来,刘小波已掌握了几十种平面竹编技艺。“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在纵横经纬中,竹编艺术所蕴含的巨大艺术魅力和价值。”

为发扬光大竹编艺术和竹文化,刘小波一方面在社区、学校等广泛开展竹编技艺公益教学;另一方面,他还利用专业背景优势,用英文讲好竹故事。目前,刘小波已为近千名外国学生传授竹编技艺。“他们有的学习掌握了竹编技艺,多了一门爱好;有的通过竹子爱上了中国文化,爱上了中国。”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作为国际竹藤组织培训基地,青神县长期以来都在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贡献着来自中国的竹资源利用方案和智慧。仅今年上半年,中国竹艺城就为中非共和国、几内亚共和国开展了2场竹艺培训。“下一步,我们还将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优势,为全世界贡献着来自中国的竹资源利用的方案和智慧。”陈云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