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为主的肝脏疾病影响着大约4亿人。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不良生活习惯使得各类肝炎发病率呈进一步增长态势。肝炎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积极支持。

为了提高公众对肝炎的认识,推动肝炎的预防、检测和治疗工作,在7月28日“世界肝炎日”前后,我们采访了国内多位肝病领域的专家,请他们就肝炎防控行动中筛查、诊断及管理等关键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本篇整理了药物性肝炎部分的采访内容,以馈读者。

西部战区总医院  曾维政教授

曾维政:临床治疗药物性肝炎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确诊或怀疑药物性肝炎时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同时考虑可能对原发病造成的影响;第二,保肝治疗,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等药物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抗氧化;第三,对于严重肝损伤患者,考虑人工肝治疗或进行肝移植,同时结合营养治疗等综合措施。

选择合理的药物对药物性肝炎治疗至关重要。临床治疗时需根据肝脏炎症的类型选择相应机制的治疗药物。例如,对于有炎症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炎药物(如甘草酸制剂);存在胆汁淤积时,可选用熊去氧胆酸;需要解毒时,可考虑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这些药物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浙江省人民医院  潘红英教授

潘红英:目前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来快速诊断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诊断应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同时要排除其他原因。确诊过程中可能需要多次病史询问,以确定患者近3个月内可能使用的导致肝损伤的药物。目前,微小RNA等新的生物标志物正处于研究阶段,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希望其高稳定性和高特征性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一旦确诊或怀疑药物性肝炎,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同时做好原发病管理。积极进行保肝治疗可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抗氧化,改善肝功能,常用药物包括N-乙酰半胱氨酸、甘草酸制剂、熊去氧胆酸、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李靖教授

李靖:药物性肝炎可由多种药物引起,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病治疗药物、抗甲状腺药物、抗结核药物、中草药等。中草药的潜在肝毒性常常被忽视,需要引起注意。有慢性乙肝、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基础性肝病的患者,更易受到药物影响导致肝损伤,而且胆汁淤积的风险也会增加。

为了减少药物性肝炎,首先,药品说明书应提供黑框警告,明确提示风险。其次,药品上市后要进行严格的不良反应监测。再次,遵循临床合理用药指南,避免不规范用药和药物滥用。最后,定期进行肝功能和生化检测,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警惕。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杨黎宏教授

杨黎宏:药物性肝炎按发病机制可分为固有型、特异质型和间接型;按病程可分为急性(6个月内)和慢性(超过6个月);在生化和组织学上根据R值可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和特殊的血管损伤型。固有型与剂量相关,特异质型与个体差异相关,间接型与肝病基础或免疫调节相关。正确的分类有助于精准治疗。

常见的可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包括传统中草药、膳食补充剂、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包括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药物和传统化疗药物)、抗感染药物等。

治疗药物性肝炎可根据损伤类型选择适宜的保肝药物,如肝细胞膜保护剂、抗炎药、抗氧化剂、解毒药和利胆药,应合理组合使用,但不宜超过三种,以免增加肝脏负担。严重肝损伤时应考虑人工肝治疗或肝移植。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卢水华教授

卢水华:为了预防抗结核病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炎,在接受抗结核治疗前,患者应进行基线HBsAg、抗-HCV检测和肝脏生物化学检查以及腹部超声检查。无风险因素患者应每月检测一次肝功能,出现症状或发生肝损伤时应增加检测频率。有风险因素患者,用药的最初2个月应每2周检测一次,之后应每月检测1次,直至治疗结束。轻度转氨酶异常患者在用药前应进行风险评估,同时要加强监测。严重肝损伤或急性肝衰竭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

(以上内容以现场为准,整理可能存在疏漏。观点仅供行业参考交流,不代表嘉宾所在单位立场,亦不构成任何用药建议。)

编辑:张昊

审核:李天舒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