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文露敏 王眉灵

“今天是你和我们一起养路哇?”黄色的作业车摇下车窗,冒出一张黝黑的脸庞。见到记者,甘孜州公路建设服务中心理塘公路分局达登拉山养护管理站养护员刘天军露出笑容。

达登拉山养护管理站是“全国公路交通系统模范班组”,2023年,又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8月25日,四川日报全媒体“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采访组来到这里,现场体验养护工作。

记者与养护员一起进行养护工作。川观新闻记者 肖雨杨 摄

得到肯定答复后,刘天军先检查起记者的行头。

鞋子,要便于走路。国道227线,从山脚下到垭口的28公里,刘天军每天要巡护一趟。最早是搭过路的顺风车,现在配备了作业车,但一天下来,15000步只是基础。

衣服,要防晒、抗冷。路段海拔最高处达4600余米,夏天日照强,但气温又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不注意就会晒伤、感冒。

确认无误,刘天军麻利地踩在汽车后轮上,从作业车顶拿下一个䉗箕。这就是记者今天的“责任田”——别看它不起眼,却有大作用。

半个小时后,行至半山腰,眼尖的养护员石华吉瞅见,路边的水沟被砂石堵住了。“要赶紧清理!”否则,水就会漫上路面,影响通行。

小小的石头,却是养护员眼里的“大事”。国道227线,是从理塘前往稻城、乡城乃至云南德钦的必经之路,每天都有成千上万辆车从此经过,必须保通保畅。

两脚踩在沟道两旁,俯身向前,在方耙的帮助下,砂石被扫入䉗箕,水顺势流下,再转身往坡上扬洒。这样的动作,一共重复了20多次。等记者直起身来,只觉得腰又酸又胀。

但“弯腰”还并没有结束。公路上的石头也影响着通行安全,需要一次次扫入、搬入䉗箕,运到一边。

在刘天军看来,这算不得什么苦。作为一名公路人,他对“两路”精神中的“甘当路石”感触最深:“我们搬的是石头,也要像脚下的铺路石一样,抗压、坚韧、甘心奉献。”

就在今年7月份,连日降雨导致道路边坡塌方,埋住了半边道路。巡查中,养护员们及时发现险情,报告分局,最终借助挖机、装载机等,用整整一天的时间处理完毕,恢复了双车道通行。

“不怕苦,就怕路不通啊。”刘天军感慨。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这里的公路养护工作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之前,达登拉山养护管理站的驻地在海拔4400多米处,气候恶劣,氧气稀薄,缺水缺电,给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就在2023年1月,在甘孜州公路建设服务中心安排下,达登拉山养护管理站撤至康呷养护站,两站合并,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用水难,用电难、洗澡难、洗衣难等困难。

撤回养护站后,刘天军带记者到宿舍里喝水休息。房间里很整洁,灶台、洗衣机、冰箱、电视等一应俱全。

“条件好了,更没有后顾之忧了!”刘天军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