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观察 湛璐霜 川观新闻记者 兰楠

“从事食品生产的小作坊应当取得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9月10日,攀枝花市东区乐活天街商圈,一间白色小屋格外引人注目,小屋外,一块显示屏正滚动播放着《食品安全法》,这间小屋正是东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设立的“食安星空间”志愿服务站。

显示屏正在滚动播放《食品安全法》。湛璐霜摄

“食安星空间”志愿服务站所在的乐活天街商圈,覆盖了15万人口和7000余户经营户,其中食品经营户超过3000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十平方米的服务站内摆放着可折叠桌椅板凳、音箱话筒、智慧监管屏、志愿服务活动用品等设施,目前,该服务站已初步具备数字“驾驶舱”、食安“孵化园”、服务“解忧室”三大功能。

在攀枝花市东区,一场以食品安全为核心的社会共治实践正在悄然展开,“食安星空间”志愿服务站成为这一实践的缩影。

智慧监管进入2.0时代

2022年,东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东华市场监督管理所在中环天地商圈设立的“零距离”监管服务站,开启了“微型小所”走进综合商业体、创新“智慧监管”的新模式。“如果说‘微小所’是我们智慧监管的1.0版本,那么‘食安星空间’志愿服务站就是我们智慧监管的2.0版本。”攀枝花市东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总监刘俊介绍。

“食安星空间”志愿服务站将原有的“魔镜慧眼”智慧平台和现有的“食安花城”平台进行整合设立智慧监管“驾驶舱”,涵盖东区市场监管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日常监督检查情况、明厨亮灶智能AI等内容,构建“一屏可视、一键可控、一码可溯”的数字“驾驶舱”,全区4707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全部“入舱”。

“食安星空间”志愿服务站内部。湛璐霜摄

“这里每天滚动播放着周边食品经营户的后厨情况,对我们经营者也起到了一个鞭策、监督的作用,在日常经营中更加自觉地规范操作。同时,对我们来说也起到了一个宣传作用,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我们,现在生意更好了。”东区红阳杨小吃店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东区监管局通过实时监控抓拍350余起违法行为,远程喊话制止560余起轻微违法行为,查办案件60件。

随到随学的“共享课堂”

东区市场监管局在“食安星空间”大胆创新“1+3”共学模式,“1”即全力打造“共享课堂”,定期为多类人员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及宣传活动。“3”则是用心讲好三门“个性课程”,针对包保干部开设“随培课”,针对经营者开设“微型课”,针对消费者开设“普法课”。“只要有培训需要,这里就能成为一间‘共享课堂’。”刘俊说。

针对包保干部实行定制式培训,通过开设食品安全“两个责任”随培班,由基层食安办提出培训需求,只要有10名以上包保干部报名,可随时组织开展培训;针对经营者实行订单式培训,开设只要“二三条板凳,三五个群众就能开讲”的食安微课堂;针对辖区居民实行定点式培训,通过对外设置电子显示屏,每天动态展示一条法条,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经营者在食安微课堂学习。受访者供图。

“以前对包保干部的培训不够精准,我包保了1家食品生产企业和1家小作坊,但在统一培训时,老师对这方面的知识讲得不深,培训时间、地点也不够灵活。”东区弄弄坪街道包保干部李志鹏说,现在有了“共享课堂”,街道只要给东区食安办提出培训要求,可以随时开班,对包保干部的培训更加精准,时间也更加灵活。

目前已开展包保干部培训15次,培训包保干部430人次,经营者培训96次,培训食品从业人员6000余人次,收到隐患排查报告186条。

创新立体化志愿服务模式

在志愿服务站一角,消毒液、血压计、药箱等志愿服务用品整齐摆放,这里还是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便民驿站。

东区市场监管局统筹市场监管、政法委、教体、卫健、文旅、东华街道等单位,组建起六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将“食安星空间”打造成服务周边群众的“解忧室”,定期发布志愿服务招募信息,利用站前场地组织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日常开展法律咨询、基础体检、受理投诉、“你点我检”线下投票等志愿活动。

志愿服务用品摆放整齐。受访者供图。

在“食安星空间”,经营户可在家门口便捷办理食品小经营店备案证、领取健康证免费体检表、接收资料建立分户档、进行年报填写咨询指导等日常业务。同时,在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的“你点我检”“你点我查”“周末查网红餐厅”等系列执法活动中,志愿者们积极广泛参与,“食品安全事关人人,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的社会共治理念在攀枝花市已然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