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徐莉莎 刘莉 高杲

两年的聘期,这才过半,张藜山就决定打续聘申请了:“服务期满后,申请继续担任交纳村‘博士名誉村长’,为炉霍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村里有什么魔力?8月21日,“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采访组决定专程会一会这位张博士。

达曲河西岸的雅德乡交纳村,距离炉霍县城12公里,离成都有将近600公里车程。2023年8月,炉霍县借力人社厅,引进了21名“博士名誉村长”。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张藜山就是其中一位。

所谓“名誉”,就是没有组织关系,只有当地县委组织部的一纸聘书;没有工资待遇,只有在炉期间的工作补助和往返交通费用实报实销。工作职责倒是不少:“参谋助手”“策划员”“服务员”“宣传员”“组织员”……目的就一个:让各领域的博士人才,发挥所长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我们的汽车驶出317国道,不久就到了交纳村。清澈的交纳河穿过村庄,村口的红军树亭亭如盖,一幢幢红白相间的藏式崩科房散落山间。

未见其人,先闻其事。听说我们来采访张藜山,村里干部群众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村里35户人,他早就走了个遍。”“这个博士不简单,能说会道,带来了不少资源。”

在村委会旁的一处工地上,记者见到了这位“名誉村长”。乍一看,俨然一位当地人,身形挺拔,脸和胳膊肘晒得黑亮。直到发出那口鲜亮的川东口音,记者才分辨出这是一位外来人。

交纳村全村共153人,村民大部分不识字,不会说普通话。别说博士,村里连个本科毕业生都没有。去年8月,交纳村村民为欢迎张藜山,为他献上一条哈达,从此他与村里连上了纽带。

成都到交纳村,往返将近1200公里。这样的路,张藜山一年里走了8趟。第一趟,他走访了35户居民,村里电线杆和电线老化、磨坊整改、修放牛棚、修桥、村里小路拓宽……这些问题他一一提出建议对策,建立台账;结合自身专长,他还特别考察全县的电商发展和炉霍倾力打造的雅德乡红心谷旅游项目规划,形成数千字的报告。第二趟,他当起了“讲师”,为全县乡科级领导干部培训如何用创新思维赋能农商文旅项目。

真正发力,是在2024年。5月,高原才刚开春,他带着省汽车产业协会和房车协会的合作伙伴,来红心谷考察房车营地建设,为景区捐献摆渡车;又利用个人资源,为雅德乡和县人民医院、炉霍县经商局,募捐了3万套防护服和3万个N95口罩。后来,他又穿针引线,为当地特色的俄色产业邀请了三家企业前来考察,力推初步达成俄色中药饮片数百万元的投资意向。

今年7月,当地召开“博士名誉村长”座谈会,张藜山作为代表第一个发言。他只字未提一年来的工作,直指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难、问题和下一步发展建议。

县里干部评价,他把“名誉”几乎做成了“实职”。“做了这些事,对得起‘名誉村长’的头衔了”,记者问,“为什么还要主动续聘?”

“因为村里有需要。”他回答很干脆。他说,“名誉村长不在于名誉,而是借助这个头衔,为村子的发展,影响一个村,影响年轻干部、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通过我们的引领和智慧,帮助他们返乡创业,帮助实现乡村振兴。”炉霍县交纳村村集体产业刚刚起步,红心谷项目也在建设过程中,目前仍然面临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

“我有兴趣、有责任带领村民找到方向、理清思路,帮助老百姓在乡村产业振兴的路上找到属于交纳的解决办法。”张藜山下一步规划很清晰:要对村民开展普通话、商务礼仪、餐饮服务、民宿酒店服务、咖啡调酒茶点制作等培训,提高村民技能水平,为后续当地人才孵化奠定基础;要拍摄交纳村照片、视频,用于统一宣传;还要联系知名文创主理人、设计师和加工企业,开发青稞渣杯子、青稞和俄色茶甜品、牛粪文创制品、羊皮卷手绘地图、交纳好物礼盒……

“某种程度上说,我也需要交纳村。”张藜山说,因为在这里,让学识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