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戏聚”舞台

川观新闻记者 薛维睿

8月初,川剧振兴新探索暨《梦回东坡》研讨会在绵阳举行,来自省内各地的评论家以川剧《梦回东坡》研讨为契机,探索新时代川剧创作经验,助推川剧振兴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川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多彩巴蜀文化的重要代表。如何推动川剧在新时代振兴发展?四川省川剧院持续推进精品创作、人才培育,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探索川剧发展的创新之路,展现巴蜀文化的崭新气象。

川剧《梦回东坡》

出人出戏 川剧创作推陈出新

今年,沿着东坡足迹,四川省川剧院新编历史川剧《梦回东坡》展开全国巡演,已在北京、上海、徐州、杭州等城市演出30余场,收获大批戏迷,还有部分观众跟随巡演,跨城市“二刷”“三刷”。

“巡演收获观众好评,激励我们继续做好川剧的传承与传播,进一步讲好四川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在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看来,抢抓时代机遇,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在作品的创新创造中寻找“破圈”之道。

从历史文化中挖掘题材,川剧精品剧目创新表达方式,不仅广泛获得业界好评,也吸引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近年来,四川省川剧院创排的《草鞋县令》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华大奖,《梦回东坡》获第五届四川文华大奖榜首剧目,《白蛇传》《和亲记》《绣襦记》《鸳鸯谱》等经典传统剧目的传承演出,也收获口碑和票房双丰收。

“‘你看这价值连城比黄金还贵’,这句要这样。”最近几日,成都气温直逼40℃,省川剧院排练场同样热火朝天,80岁的川剧演员李兴中正指导年轻演员排练川剧《桂英打雁》,反复向演员们示范剧中动作和台词。

陈智林介绍,为破解戏曲发展人才困境,剧院有计划地邀请本院或川渝地区的川剧老艺术家传授优秀传统剧目,让青年演员在传统剧目的训练中夯实基础,成为能挑大梁、演大戏的青年“新秀”。

在新创剧目中,剧院也大胆启用青年演员。在川剧《梦回东坡》的演员中,刘咏涵、赵思雅、李雨洁等“00后”年轻演员担任重要角色。在表演技巧、角色理解、人物塑造等各方面,老一辈艺术家手把手指导青年演员,让戏曲新秀通过舞台快速成长。

同时,通过剧目创排带动人才培养,编剧、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等年轻主创也在迅速成长。今年亮相舞台的川剧《皮影人家》,讲述了皮影艺术的传承故事,收获一众好评。作为四川艺术基金2023年青年艺术人才舞台孵化项目,该剧采用“传帮带”的形式,在剧院业务骨干的带领下,编剧、导演、演员等均由“90后”“00后”挑大梁,在剧目实践中锻炼队伍的同时,也为川剧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川剧《皮影人家》

融合创新 多维展现川剧艺术

8月28日,锦江区指挥街108号,四川省川剧院广场人来人往,街道两旁的院落外墙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穿着川剧服饰,展示着川剧变脸绝技,大幅花旦画像旁,“蜀戏冠天下”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四川省川剧院与春熙路街道办联合打造的川剧特色街区,将川剧元素创新融入每一面墙、每一处空间,让观众一走近剧院,就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传统与现代、烟火与川味交融的场景,吸引不少市民游客拍照打卡,让剧院成为四川川剧文化的新地标。

走进剧院文创产品区,川剧变脸娃娃、川剧人物造型手办等各式川剧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暑假带孩子来成都旅游,川剧是必须要打卡的。”当晚,来自杭州的游客王丹看完“芙蓉国粹”演出,和家人选购文创产品,“演出太精彩了,除了经典的折子戏和变脸,还有川剧戏服走秀,小朋友特别喜欢,准备给他买点变脸手办。”

作为剧院文旅融合项目,“芙蓉国粹”川剧秀每天在剧场固定上演,在戏曲主体表演外,融入了川剧经典折子戏片段、川剧经典唱段、川剧绝活、情景剧、特技等多种表演,以时尚与传统交融的形式,创新展现了川剧魅力。

“周末戏聚”则是更多资深戏迷的首选。在每周六、周日下午,“周末戏聚”舞台不仅有经典大戏和传统折子戏上演,更汇聚全川乃至全国的优秀戏曲剧目展演,为戏迷带来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戏曲表演。

“互联网+”的力量,也为戏曲“出圈”增添了新可能。打开成都《芙蓉国粹》川剧变脸秀抖音号,一段“皮金滚灯”的精彩表演获得上万点赞,吸引不少年轻观众前来观演。

探索戏曲传播全媒体化,剧院还打造川剧线上推广项目“云尚川剧”,通过各种主题活动、专题直播推广川剧文化;在“川剧会客厅”直播间,邀请名家名角来到会客厅畅聊川剧,以线上带动线下的方式,培养年轻戏曲观众走进剧场。

“接下来,剧院还将尝试更多川剧跨界融合新方式。”陈智林表示,通过“川剧+”的探索,让川剧融入到游戏、流行音乐、短视频、动漫等领域,让观众以更多方式认识川剧、爱上川剧。

四川省川剧院

川剧《大千世界》

四川省川剧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