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佑汉

讲到蜀道,首先映入地理学者眼中的,是一幅由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土壤、植被、聚落、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要素交织而成的美丽画卷。这幅画卷不仅展现了蜀道作为古代交通要道的独特地位,更揭示了其沿线丰富的农业产业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蜀道路线所经之地,大致位于东经104°06′至109°36′,北纬30°57′至34°16′的广阔区域,北起西安,南至成都,穿越了关中平原、秦巴山区和成都平原三大地形区,见证了我国南北地理与农业文明的交汇与融合。

蜀道南北段沿线农作物种植的多彩画卷

在我国九大农业区划的宏大布局中,蜀道串起了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黄土高原区和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三个各具特色的农业区。受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蜀道沿线的农业发展条件呈现多样化,种植的作物也丰富多彩,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农业画卷。

物种的宝库,类型的盛宴。

蜀道沿线区域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物种宝库,粮油作物品种繁多,应有尽有。谷物中,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五谷丰登;豆类中,绿豆、豌豆、蚕豆等作物也占据一席之地;薯类中,马铃薯、红薯、芋头等更是餐桌上的常客;油料作物中,油菜、花生、大豆、向日葵、核桃、油橄榄等更是为人们的饮食增添了丰富的口感和营养。此外,纤维作物如蚕桑、黄红麻、苎麻等也为纺织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在蔬菜和水果的世界里,蜀道沿线更是呈现出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辣椒、西红柿、南瓜、黄瓜、萝卜、茄子、莴笋、莲白等蔬菜琳琅满目,苹果、柑橘、葡萄、梨、李、桃、杏、枣、梅等水果品种丰富。

在中药材的天地里,蜀道沿线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党参、贝母、杜仲、天麻、西洋参、丹参、白芍、桔梗、菊花、薄荷、荆芥、麦冬、附子、厚朴等中药材应有尽有。

稻麦同种,结构异彩。

水稻和小麦两种主食作物在蜀道沿线均有广泛种植。在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水稻的种植面积最大,汉中盆地和川中丘陵次之,而在秦岭和大巴山山区地带,水稻的种植面积则相对较少。与此同时,蜀道沿线的北方地区小麦的种植面积则远远大于南方地区,形成了稻麦同种但种植结构各异的独特景象。

油菜飘香,南北趋同。

在蜀道沿线的广大地区,油菜的种植历史悠久且面积广泛,具有明显的旱地和两季水田同种的地理特征。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油菜都是人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油料来源。

北苹南橘,特色鲜明。

水果,在蜀道沿线的种植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秦岭以北区域是苹果的主要产区,花牛、红富士、新红星、秦冠等品种繁多,各具特色且口感鲜美。而大巴山以南地区则主产柑橘类水果,大雅、爱媛、春见、尤力克等品种口感独特,受到人们的喜爱。

时令蔬菜,季节分明。

蜀道沿线的蔬菜种植也各具地方特色且季节差异明显。秦岭南北的蔬菜种植季节差异显著,北方往往较南方晚熟20天左右。而在四川盆地内部,不同地区的蔬菜种植季节也有差别。时令蔬菜和季节分明的种植特点为人们的饮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道地药材,品种繁多。

秦巴山区自古以来就是野生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之一,中药材品种繁多且质量上乘。秦岭地区多产党参、沙参、天麻、元胡、连翘、柴胡、山茱萸、五味子、灵芝、玄参、猪苓等名贵中药材;而大巴山地区则盛产淫羊藿、连翘、天麻、曲茎石斛、川贝母、独活、大黄、木香等中药材;四川盆地内也种植有桔梗、菊花、银花、薄荷、荆芥、麦冬、附子、厚朴等多种中药材。

秦巴绿茶,高山品质。

在蜀道沿线的秦巴山区,绿茶种植历史悠久且品质上乘。主要的绿茶品种有紫阳毛尖、商南泉茗、巴山雀舌、宁强雀舌、秦岭泉茗、商南茶等。


剑门关镇茶山。 何生 摄 

蜀道沿线种植农业产业的形成条件与地域特色

自古以来,蜀道沿线的农产品不仅滋养了无数百姓,更是蜀道上商品交换与运输的宝贵物资。正是这条古老的蜀道,见证了荔枝送往长安的故事,也让米仓道成为粮食物资的重要运输通道。蜀道沿线种植农业的形成,与其独特的气候、土壤、地形、地理位置条件紧密相连。它横跨关中平原、秦巴山区、成都平原三大地形区,每一处都孕育了不尽相同的种植农业,共同编织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农业画卷。

关中平原,位于秦岭北麓,是渭河冲积而成的平原。黄土的堆积,渭河及其支流的泥沙填充,使得这里土壤类型以黄土为主,保肥性能强。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适宜的温度与降水,加之平坦的地势、肥沃的土质、丰富的水源与良好的灌溉条件,使得这里成为水稻、小麦、玉米、高粱、油菜等作物的理想生长地。

秦巴山区,秦岭巍峨,主峰太白山更是耸立云端。这里的地貌以中高山为主,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北亚热带的气候,使得这里的气温随海拔而变化,形成山地垂直温度带;丰富的降水,为高山茶叶、菌类、药材等特色农产品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而汉中盆地内的汉中平原,更是自古就有“国宝天府,鱼米之乡”的美誉,是中国柑橘种植的分布北界。

成都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是多个冲积扇重叠连缀而成的复合冲积扇平原。这里的土壤类型多样,既有地带性黄壤、黄棕壤,也有非地带性潮土和水稻土等。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使得这里气温适宜,降水丰沛。都江堰灌溉工程的滋养,使得这里水渠纵横,农业发达,物产富饶。这里是中国重要的水稻、甘蔗、蚕丝、油菜籽产区,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虽同属蜀道沿线,但因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气温和降水等气候条件各异。这使得两地的种植农作物不尽相同,同类作物的成熟期也有时间差异。而这,也正是蜀道沿线农产品运输和交换的缘由之一。

当今蜀道沿线种植农业发展的启示与展望

如今,随着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蜀道的运输功能已经逐渐被兰渝铁路、宝成铁路、西成高铁、兰海高速、京昆高速、连霍高速等多条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所替代。然而,蜀道作为古代交通要道和农业文明的重要载体,其沿线的种植农业发展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蜀道沿线的最大地理纬差近4°,最大海拔高差达到3400米。这种显著的光热条件差异使得沿线区域的地理环境具有地带性规律,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这种时空异质性不仅丰富了蜀道沿线的农产品种类,也为农业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当今蜀道沿线的农产品交换和文化交流已经变得更为便捷。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物流体系的完善,沿线的农产品可以更加快速、便捷地运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市场。这不仅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市场的拓展,也为蜀道沿线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最后,蜀道沿线的区域涉及多个地市和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种植习惯。因此,可以地市级行政单元为基础组建农产品产业发展联盟,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产业并实现农产品种植的劳动地域分工。同时,还可以积极赋予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并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手段来共同打造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并实现农业信息化监管和种植。这将有助于推动蜀道沿线区域的农业发展,并提升其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作者系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