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吴东方 文/图

光照强弱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如何让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大豆、玉米更高效地获取光能提高产量呢?“可以通过模型模拟不同区域、不同田间配置下农作物的光能截获和生长动态,设计最佳配置方案和管理方案,实现产量精准预测。”8月20日,在由四川省智慧农业科技协会、中国作物学会智慧农业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国家粮食安全”论坛上,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杨峰的主题分享引发关注。

长期以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杨峰带领团队成员开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作物生长模拟与监测”课题研究,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建立作物生长预测模型。“模型就相当于农业生产智能分析、预警和决策的 ‘核心大脑’。”杨峰团队重要成员、川农大农学院副教授吴雨珊告诉记者,作物光能截获数据直接影响模型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模拟精度,必须反复推演、接受检验。

吴雨珊(前右一)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了解情况。

在实验室内,杨峰、吴雨珊等科研人员结合关键生育时期、生物量动态等农作物关键生长数据,研发了适合于带状复合种植作物不同行比配置的光截获算法,构建了带状复合种植作物生长模型。随后,他们在山东省菏泽市、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等地,进行了田间验证实验。

过去的三年多,杨峰团队在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来回奔走,将最新的监测数据带回来进行分析、调试。同时,他们结合实践创建了一种带状复合种植产量、品质光谱预测新技术,通过分析作物关键生育时期光谱、纹理等特征及其与田间生长参数的关系,不断优化关键生长参数预测模型,使产量模拟精度提高了7%、品质模拟精度提高了19%。

前不久,运用该生长模拟与监测模型的仁寿县珠嘉镇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玉米测产结果公布,取得了650公斤/亩的成绩。这一数据让团队成员感到欣喜。“实测数据与预测数据误差小于10%,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杨峰说。

杨峰(中)前往基地了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情况。

杨峰和吴雨珊表示,未来他们将不断优化作物生长模型算法,并与相关部门携手加大模型运用推广,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助力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