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怡 李思羽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视频素材来源:抖音“五十七”账号  剪辑:付雨彤

有这么一个90后小伙,他是非遗“门外汉”,却将濒临失传的凤凰风筝,用万根羽毛组成“流光溢彩”,放飞天际;他是异地“外乡人”,却在大凉山深处寻踪拜师,奏响了彝人的千年之音——八方月琴;他是城市“白领族”,却赤手抡起30多斤重的火壶,直面烈火的恐惧,挥舞出漫天星光的震撼……就在8月2日,他的一则“足球起源——中国蹴鞠”制作短视频再度在网络上走红。

万根羽毛粘贴出风筝的流光溢彩。

他便是来自成都新津的抖音博主“五十七”——刘家毓。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靠自学或自发寻找传承人求学,通过短视频平台复刻出了20余项中华非遗、古法技艺。不同于简单的表演式展示,他亲自从画草图到寻找材料,从漫长制作到成型展示的全程记录,引来了不少网友的观看。大家纷纷发出“了不起”“震撼,太牛了”的感慨,单条短视频更是收获了高达443万的点击量。他是如何练就“十八般武艺”的?记者在成都市新津区宝墩镇玉龙村乡间院落里,见到了这位“奇”人。

刘家毓回到家乡新津区宝墩镇玉龙村。

◆濒临失传的八方月琴

让他埋下传承非遗的火种

去年9月前,刘家毓还是一名商贸公司经理,人生的轨迹因一次偶然机缘而改变。

2023年7月,本在大凉山体验彝族火把节的他,不经意走进昭觉县一家小店,映入眼帘的是三把精美却陌生的乐器。这三把乐器,既不是琵琶,也不是阮,刘家毓立即起了兴趣,向店家询问才得知是彝族传统乐器——八方月琴。

制作完成的八方月琴。

八方月琴存放店内,两三年来无人问津,已蒙上灰尘。当地老人告诉刘家毓,这可能是最后流传的三把八方月琴,现今已无人会制作。刘家毓主动联系在西昌市的制作师傅,得到的答复却是,这位80余岁高龄的老人重病,已难拿起制作工具。

不愿放弃的刘家毓多方辗转,终于在美姑县找到了一位会八方月琴制作技艺的阿西老师。如何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艺传播出去?如何为非遗进行实用性和品牌赋能?刘家毓开始了自己的实践。

刘家毓向美姑县阿西老师学习八方月琴制作。

刘家毓回忆道,他曾在大山里学习八方月琴,直到晚上11点才驱车离开。山路崎岖,暴雨连绵,车体在悬崖边不断打滑,一行人只得在荒无人烟的山路边等待天亮。而制作八方月琴所需的部分材料,要等待一年。

随后,八方月琴制作视频推出,视频时长只有短短5分23秒,带给刘家毓的感慨却是难以比拟的。

刘家毓在大凉山奏响当地传统乐器——八方月琴。

“这个崇拜火的民族,让我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充满兴趣,我觉得我应该记录下来,弘扬出去。”刘家毓把自己的想法与做传媒工作的父亲沟通。“你知道什么是传承吗?”父亲的话,引发了他的深刻思考。

怀揣着复刻并传播好非遗技艺、古法工艺的想法,他毅然辞去商贸公司的工作,招募到三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在抖音注册了“五十七”这个账号开始制作非遗视频。之所以取名“五十七”,刘家毓的解释是,代表着五十六个民族和一个未知的可能。他说,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未来有更多可能,一代代年轻人有责任让它焕发新的生命力。

◆为了弘扬技艺有多拼?

他一年学会20余项传统技艺

对刘家毓来说,怀揣着满心热爱开始尝试学习技艺,亲身体验后,他才意识到传承本身就是必要而紧迫的。

在视频制作的过程中,非遗手艺的失传是刘家毓遇到的一大挑战。

羽毛风筝是一项千年绝技,能还原凤凰翱翔九天、气贯长虹的姿态。而这项手艺,随着最后一位传承人“江南风筝王”张志刚的去世,面临失传。

为了复制羽毛风筝,刘家毓查阅大量资料,并请专业的风筝老师指导。老师给出的回复是:“没有十年做风筝的基础,根本完成不了。”本以为这话会打击刘家毓的劲头,然而他却没有放弃。

羽毛风筝的骨架要求极高,既要有支撑力,又要轻盈、左右对称。刘家毓在用竹篾扎制骨架的过程中,手被竹子划伤是常有的事,随后粘贴羽毛更是费时又费力。

刘家毓在用竹篾扎制凤凰羽毛风筝骨架。

“四方天地的朱雀,守望着国人红色的梦想。”在刘家毓看来,红色的凤凰,是国人的精神图腾,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豪和想象,于是他决定打造红色的凤凰羽毛风筝。“朱雀羽毛要流光溢彩,毛色就要有渐变层次之分。光是把羽毛根据颜色深浅区分开来,就选了几天几夜。”刘家毓说,此外,还要根据生长特性,分布羽毛的大小和种类。他笑言,制作羽毛前前后后在网上就补货了五六次,“卖家都被买断货了。”而粘贴这几万根羽毛就花了整整13天。

而后组装、调试,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放飞测试成功,耗时一个半月。当凤凰风筝迎风而上、翱翔天空那一刻,刘家毓说:“凤凰终将浴火重生。从无到有,不会放风筝的我如今也掌握了羽毛风筝的制法。”

制作完成的凤凰羽毛风筝。

这条视频发布后,引来了8.7万网友的点赞,其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再现感动了无数人。“风筝的线断了,要怎样才能飞回去。”这是刘家毓视频下网友的高赞留言。“所以线以后不会断了,有很多老师都站了出来。”这是刘家毓的回复,也是他的选择和担当。

学习和传承非遗这一年,刘家毓说比他过往的20多年都要精彩。他时常需要一天内同时学习多项技艺。

他的视频动人心弦,娓娓道来自己对非遗技艺从一无所知到制作成功的全过程,同时穿插对古法工艺历史文化内涵的介绍:他以一盒古法柑橘香膏撬开中国人的浪漫,香气里氤氲着南国仁人志士“独立不迁”的志气,也蕴含着巴山夜雨的绵长思念;在家国动荡的岁月,水月观音被人切割盗取,他用中华大地的泥土,重塑水月观音的血肉,在一道又一道的打磨工序中,具象化展现了水月观音流离海外的痛苦……

手工制作的水月观音。

在他手上,记者注意到一道道疤痕。刘家毓说:“我清楚地记得每一道伤是做哪一项技艺时留下的,对我来说,这是我的荣誉,也是我作为匠人的勋章。”

◆融入乡村振兴大舞台

他坚持慢工出细活的“执拗”

快节奏的短视频充斥着互联网,他的视频无法像其他博主一样保持高效率更新,许多粉丝在评论区遗憾视频稍少,但已是他一年时光从未停歇、从写字楼到山里田间的不懈努力。

“很多人觉得工艺品是可以批量生产被替代的,短视频行业想挣快钱很简单。但终究有一些东西是无法替代的,手工品就是手工品,温度无法被取代。”刘家毓坚信这一点。

刘家毓的视频通常需耗时数十天完成。制作周期长意味着产出频率低。他花费大量心血产出一个三四分钟的视频。然而,大多数观众对于一个陌生的博主,通常只愿给予15秒的停留。时间长,意味着曝光量低。

虽然对非遗传承怀揣期望与理想,但一年的亲身实践后,刘家毓团队不得不面临盈利困难的现实窘境。自媒体收益不足难以支撑团队的运行,但如果一味追求流量变现,又会影响视频内容。

要维持团队生存就必须让视频内容为之妥协吗?刘家毓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返回家乡新津,接受了政府的相关扶持培训,并逐步开始承接一些拍摄、剪辑农文旅宣传片的任务,维持团队的基本生存。他也成了“十佳和美乡村合伙人”之一,加入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还有成都市新津区宝墩镇提供帮助,为他找到一个玉龙村的小小院落静心沉淀。

刘家毓位于新津区宝墩镇玉龙村的小院。李思羽 摄

刘家毓既在乡村小院里探索乡村的更多可能,也在小院里坚持学习非遗技艺,以“新农人”身份,在乡村振兴大舞台展现青春风采。

刘家毓说,他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愿意让时间沉淀他的热爱。他坚信非遗终将被更多人看见、理解并传承。他说,许多匠人就是这么一生默默坚守,不求闻达,只为一事。他期望自己的坚持能成为一扇窗,让更多人窥见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激励青年一代接力传承。

(除署名外,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