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文/图

7月17日,郫都区安德街道安宁村的鹃农农场里,一株株巨型稻摇曳生姿。与周边稻田里的普通杂交稻相比,这片稻田因“身高”而显得有些另类。

“这是我们今年试验引种的巨型稻,比普通稻高0.6米左右。”郫都区鹃农公司稻虾项目负责人杨露介绍。巨型稻,具有长得高、产量高等优势,可与虾、鱼、蟹综合种养,宜于提高粮食单产,助农增收。2020年至今,郫都区累计腾退低效花卉苗木12500余亩,让“良田”回归“粮田”。那么如何有效调动群众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收益?今年3月,该区试验引种巨型稻28亩,为群众增收、保障粮食安全探路。

走进巨型稻稻田,杨露很快被绿色淹没。

试验田内,已灌浆的巨型稻翠绿挺拔、长势良好,游动的虾、鱼儿不时搅起清波。穿上雨靴、拿上卷尺,杨露进入稻田测巨型稻高度。很快,身高1.78米的他被淹没在一片绿色中。“靠近田坎的每株高约1.7米高,田中间的约有1.8米高。”他给记者展示了卷尺刻度数据。与普通杂交稻对比,巨型稻植株更高、挂穗更饱满。从产量来看,巨型稻亩产量保守估计可达1800斤/亩,比普通水稻产量高。但仅凭种粮,还不能有效增加群众收益。借鉴泸州等地巨型稻种植经验,在巨型稻田中养罗氏虾、小龙虾、鲫鱼、螃蟹等,是提升亩产值的有效措施。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夏新界介绍,巨型稻具备可遮阳、稻秆粗壮、种植密度小等优势,能为稻下水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目前,该基地内主要饲养了经济效益好的罗氏虾。据测算,巨型稻每亩可产罗氏虾150斤。按市场批发价60元/斤计算,仅罗氏虾一项便可销售近万元。“除去种养投入、土地流转、农田改造等各项开支,每亩大概能增收4000多元,收益比较可观。”杨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试验基地内,巨型稻长势良好,旁边的水中套养罗氏虾。

右边是普通杂交水稻植株,左边是巨型稻植株。

那么,巨型稻是否适合在省内推广?近年来,内江市、泸州市等地巨型稻+虾的综合养殖面积不断扩大,绵阳市、南充市、乐山市等地也小范围试种过巨型稻。记者检索分析巨型稻的相关报道发现,产量、抗倒伏性、品质、收割等是关注焦点。“从各地试种情况看,巨型稻比四川水稻大面积生产的产量略高,但生长后期的抗倒伏也需引起重视。”长期关注巨型稻试种情况的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水稻栽培专家任万军介绍说。此外,因水深等原因,后期巨型稻机械收割难度较大。据他观察,除了内江市、泸州市等地外,省内试种市州规模一般在10亩左右,像郫都区这样大规模试种的还比较少。至于能否在成都地区大面积推广,任万军认为还需要接受时间检验。

记者采访得知,今年,巨型稻试种区域已扩展到了达州等地。各地都在探索增加群众种粮收益的有效路径。泸州市江阳区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的巨型稻种植大户袁双江告诉记者,感觉近两年前来咨询、考察的巨型稻套种模式的人多了起来。

“我们按照‘良田粮用’要求,确保腾退的土地应种尽种,但也要千方百计增加种地群众收益。”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农林中心主任余文霞认为,“巨型稻+罗氏虾”模式,无疑是一次积极的、大胆的实验。今年下半年,郫都区计划再腾退低效花卉苗木5000余亩。未来,这些地也将种上粮食。

如今,巨型稻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不时有人前往基地参观。“如果试种成功,那对未来的推广提供了重要借鉴。”杨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