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观察 杨蜀丹

7月15日,入伏第一天,也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三伏贴”登场的时期。当天,在资阳市暨雁江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前来贴敷“三伏贴”的妇女儿童排起了长队。

“三伏贴”是指在夏季阳气最旺期间,治疗冬季因阳气不足引起的疾病。将温性中药敷贴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的一种“冬病夏治”的方法,通过药物刺激鼓舞人体的阳气,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达到预防和祛除某些疾病的目的。

资阳市暨雁江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主治医师唐书迪介绍,传统“三伏贴”配方会引起部分妇女儿童皮肤发泡的情况,尤其是婴幼儿的皮肤娇嫩,若出现皮肤发泡,体质偏寒、偏虚的婴幼儿更不容易吸收药效。对此,唐书迪通过对传统配方进行改良,使之既有一致的功效,又更加适合在妇女儿童群体中运用,建议有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骨关节病等症状的群体贴敷,其中,针对妇女痛经、宫寒等,以及儿童反复发作的疾病,如阳虚性咳嗽、哮喘、腹泻、腹痛、腹胀等疾病疗效显著。

此外,不同症状也有不同的贴敷方法。唐书迪表示,容易感冒的群体,就会调整肺经、足三里等配穴;月经不调的妇女,则会调整三阴交、关元、气海等配穴。

“三伏贴”的时间也很有讲究。初伏为7月15日—7月24日,通过贴敷来启动身体的阳气,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为接下来的中伏和末伏打下基础,为冬病夏治做准备。7月25日—8月3日为中伏,利用夏季的高温和人体的阳气,加强药物的渗透力和疗效。末伏为8月14日—8月23日,通过最后一次的穴位贴敷,帮助身体巩固阳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唐书迪还提到,中伏和末伏期间,可增加一次加强伏,作为巩固和加强前后两次贴敷的功效。

唐书迪提醒,患有糖尿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孕妇、1岁以下婴幼儿,以及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均不建议贴敷“三伏贴”。因此,唐书迪建议,有意愿贴敷“三伏贴”的人群,需前往正规医院咨询后再贴敷,避免出现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