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 吴军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要求四川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今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四川作为经济大省和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地”),既是落实统筹发展与安全、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内在要求。

主要内涵

梳理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国家层面文件的部署要求,构筑“两地”最为突出的变化,就是向西开放从“前沿高地”提升为“战略高地”,不仅“内陆开放”还要“向西开放”,“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从工作措施上升为战略任务。“向西开放战略高地”中“战略”,体现在门户枢纽的战略通道、资源能源的战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备份、泛欧泛亚合作的战略平台。

门户枢纽的战略通道。互联互通包括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空间综合信息网络六大要素,构筑门户枢纽的战略通道,就是要优先推动融入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将四川打造成为泛欧泛亚开放的重要门户。

资源能源的战略保障。资源能源历来是国家间战略博弈的重点。四川是我国资源能源大省,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地,天然气(页岩气)资源量、年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水能资源经济可开发量超过全国的30%,33种矿产排位进入全国同类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前3位,风电光伏资源规划装机超2亿千瓦,水电装机超1亿千瓦,在国家绿氢产业发展格局中地位凸显。

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备份。四川是全国工业体系最完备的省份之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行业大类;全国统计的591种工业产品中,四川生产480种,产品生产面达81.2%。同时,川渝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能源资源、基础材料、高端制造等产业关键核心环节具有突出优势,有利于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可控性,叠加推动向西开放更有利于增强与欧亚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减少外部风险因素对我国冲击。

泛欧泛亚合作的战略平台。获批在川设立领事机构的国家23个、位列全国第三;建立国际友城关系126对、国际友好合作关系367对,总量居中西部第一;拥有双4F机场、国际铁路港支撑的三大开放口岸,已建成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绵阳综合保税区等6个综合保税区和中法、中德、中意等10余个国际(地区)合作园区,落户两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对外开放平台的类型与能级处于中西部领先水平,在国家推动泛欧泛亚合作中具有显著的开放平台优势。

“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新”就新在格局新、路径新、优势新、机制新。

格局新——加快打造参与国际竞争的增量空间。推动川渝协同构筑“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就是要立足当前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从过去我国对外开放的先东后西、沿海为主,拓展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从过去由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拓展为“3+1”新格局,打造我国对外开放“第四极”。

路径新——着力构建参与国际竞争的场域赛道。当前深层次的国际竞争体现为科技创新能力较量,较量的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型经济体系竞争。去年底,由川渝共同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召开,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就是要充分发挥成都(基础科学研究实力更强)、重庆(产业基础和产业门类更齐全)各自的比较优势,着力构建形成以西部(成都)科学城和西部(重庆)科学城为核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为承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为支撑的国际科技合作空间布局,以便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更大程度地释放成渝合作的乘数效应。

优势新——有效激活参与国际竞争的内生动力。全球高端要素的集聚、整合、配置,是区域国际竞争能力拾级而上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正从要素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在开放新趋势的“倒逼”效应下,构筑“两地”既需要加快在全球范围内运筹配置人才、资金、产业等高端要素,也需要从制度创新层面去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推动优化组合的跃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以培育新质生产力来厚植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机制新——持续筑牢参与国际竞争的底座支撑。“两地”目标的实现,也有赖于川渝协同发力。一方面,两地要共同用足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规则,促进贸易、投资、通道、数据、市场等对外开放协同;另一方面,要通过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制度改革,协同处理好两地之间、省际之间的多层次“中心—外围”关系,并共同争取建立国家支持、部委参与的纵向协调机制,为协同构筑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筑牢底座支撑。

路径建议

充分考虑构筑“两地”的新内涵、新要求,综合权衡四川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等具体实际,建议坚持近中远联动施策、多路径同向发力,可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积极推动与欧洲国家产业的圈链融合。积极推动与欧洲发达国家产业的圈链融合,有现实基础。近两年,由于地缘冲突导致能源价格飙升,欧洲能源密集型产业外迁现象突出。建议抢抓欧洲产业转移和制造业多元化布局机遇,重点聚焦汽车、生物医药、绿色低碳、航空航天四大领域,加快对欧产业合作和项目招引,推动四川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抢占先机。

加快打造面向“一带一路”中试基地。中试是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的关键增量。在向西开放区域,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化工医药、精密制造、先进材料、生物技术、智慧交通等领域具有一流的科研实力、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建议围绕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积极探索与欧洲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打造面向“一带一路”中试基地。

实施中欧班列(成渝)互联互通提升工程。从中欧班列(成渝)运行情况看,目前还存在支线分散、返程空箱率较高等问题。建议推动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等按区组合班列专线,增强与成渝两地在组货方面的协同,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成渝)运输效率。

着力扩大西向进口贸易。扩大进口贸易是更高层次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是四川支持成都做强国际门户枢纽、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现实需要。建议结合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消费需求,制定西向进口商品精品名单,推进西向国家和地区标志性产品展示展销,力争打造多个单项年进口额达50亿—100亿元的商品门类。

持续提升成都国际知名度和显示度。当前,成都正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迫切需要借助国际重大赛事、重大展会有效提升成都国际知名度和显示度。针对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的现实需要,建议积极向上争取,提升西博会能级,推动西博会提升为与东博会同等规格级别的国家级活动,在国家向西向南开放大局中形成同频共振、相互成就的发展态势。

(作者分别系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副教授,本文系四川省软科学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研究”(编号:2023JDR023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