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吟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乡村建设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四川特色乡村建设模式,全面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理解要义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多年来,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从“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再到“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由点及面、迭代升级,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千万工程”改变的不仅是乡村的人居环境,而且也深刻地改变了乡村的发展理念、营商环境、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治理方式以及城乡关系。

科学理解“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精髓要义,要准确把握“千万工程”经验中蕴含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千万工程”从决策、实施到创新的整个过程,始终从人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治,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浙江坚持把“千万工程”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龙头工程”,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建设机制,着力缩小城乡差距,从统筹城乡发展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始终坚持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把乡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考量、统筹推进,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有序流动,逐步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准确把握“千万工程”经验中蕴含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工作方法。浙江在推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既最大程度尊重了农村发展的原貌,也遵循了不同村子自身发展的规律,“量身定制”出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千万工程”从一开始就注重“千村千面”“万村万象”,立足不同村的具体情况,分类确定建设模式,制定“一村一策”,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不搞整齐划一、不做过头事,让浙江千万乡村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解”,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准确把握“千万工程”经验中蕴含的“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推进机制。如果新官不理旧账,再伟大的工程都只是“空中楼阁”。“千万工程”20多年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每五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每阶段出台一个实施意见,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制定解决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政策措施,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因地制宜打造

必须看到,四川各地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千差万别,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特征,与浙江当前及其实施“千万工程”的多数阶段有较大差别,因此,当前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切忌简单照搬照抄或脱离实际搞“一刀切”,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关键是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找到适合当地自身发展的路径,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富裕富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让农民参与到乡村、产业等规划设计中来。要注重发挥农民内生动力,在资金投入中强化主人翁意识,处理好政府投入、集体投入与农民投入三者之间的关系,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由政府为主,农村基础设施运行维护集体为主,生活设施投入农民为主,避免政府越俎代庖。要锚定“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繁荣农村与繁华城市相得益彰、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瞄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大的突出短板,不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以及人居环境舒适度。

科学把握四川各地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全面推进以片区为单元编制实施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促进“五区共兴”。挖掘乡村特质,突出特色发展,针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易地扶贫搬迁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边界村等不同村情,分类施策,让更多类型乡村成为农民的美好家园,城市居民的“诗与远方”。

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梯次推进“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天府美丽庭院”“乡村著名行动”“数字乡村发展行动”等工程,健全创建示范推进机制,加快培育省级示范村和精品村,引领带动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充分发挥浙川东西部协作独特优势,促进“千万工程”经验知识迁移,丰富浙川东西协作新内涵新路径。

(作者系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南少数民族易地扶贫搬迁大中型集中安置区稳定脱贫跟踪调查与后续帮扶研究”(项目编号:21BMZ03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