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余姝满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召开。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其中一个经验是,“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我们对此并不陌生。有意思的是,过去我们更多将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倡导和呼吁,而现在是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经验来强调,这更需要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要让好经验在实践中取得更大成效。

科技创新是一项探索性的实践。说通俗一点,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而且,任何探索、任何创新,总是与风险相生、与失败相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有一段经历值得细细品味。在做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4年中,他们用掉了1000多个样品,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在薛其坤看来,真正的迷宫可能有99条,只有一条是通的话,你必须要把不通的路给它探索到,这也算是科学上的一种贡献。科技创新没有失败,就难以有成功;没有宽容失败的土壤,难以开出创新的果实。尤其是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需要开拓者们勇闯“无人区”、勇攀人迹罕至的“高峰”,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卸下“不敢失败”的包袱,是十分必要的。

宽容失败,也不是放任失败。没有规矩、没有章法,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宽容”,反倒是一种放纵。培育宽容失败的土壤,恰恰更需要体制机制保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种评价、保障机制,才能把宽容失败的观念,转化为各类创新主体切实的获得感、安全感。

今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含川量”颇高,涵盖了新材料、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疗卫生、地质勘探、农业等领域,在聚焦前沿科技探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重大战略需求、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均有突破。“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四川正向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大步前进。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我们还要以更大的魄力去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还要拿出更有力的措施去攻克堡垒、突破难题,才能让科技创新之花结出更多的发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