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成栋

日前,四川肉兔产业集群、川中北蚕桑产业集群同时入围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名单。自2020年国家启动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以来,四川已有九个入围,数量稳居全国前列。

四川为何能创建九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级集群,对四川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的意义是什么?又该如何建好用好这九个“国家队”?

为什么?

不仅拥有“优势”和“特色”,更有国家战略机遇和自身努力

四川为何能成功创建九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四川部分农业产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看来,优势和特色是四川能够拿下九个“国字号”产业集群的前提要件。

此言非虚。四川最早入围的川猪和晚熟柑橘两个产业集群,均是优势和特色兼备。

四川常年出栏6000万头、稳居全国首位,同时还保留了丰富的地方猪种,内江猪、成华猪、青峪猪等均是我国猪种安全的重要依托。同时,四川的晚熟柑橘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260万亩、230余万吨,均稳居全国首位。凭借从深冬到初夏的上市时间错位优势,四川的晚熟柑橘在全国柑橘市场形成了独立行情。

“也有机遇和自身努力的因素。”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解释,这个机遇,来自中央部署。

何为机遇?答案是,中央赋予了四川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推动更多的四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跻身“国家队”,以倾斜更多政策、项目和资金,是把中央战略部署转化为四川实际行动的具体作为。

自身努力,则指向近年来四川在农业产业现代化上的探索与成效。

“产业集聚度和产业链完整度均有所提升。”农业农村厅特色产业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特别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四川以产业强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培育主导性“川字号”特色产业,并鼓励各地就近就地布局加工链。

以本次入围的肉兔产业集群为例,乐山、自贡两地的肉兔产量已占全省四成左右,且以规模化养殖为主。而借助预制菜等风口,仅自贡一地就有8000家冷吃兔加工、销售企业(包括门店)。在优质品种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支撑下,全省肉兔产业的年产值已突破250亿元,稳居全国首位。

啥意义?

稳定产能和提升产业效益,是集群建设的主要目标

6月下旬,四川新增两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消息传开后,各市州再次掀起申报创建的热潮。

业内认为,从资源禀赋来看,四川共有15个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首位,叠加国家战略持续推进,四川的农业领域“国字号”集群还有扩容的空间。

那么,四川建设“国字号”集群,能为四川农业带来什么?

“产能的稳定与提升。”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林胜华介绍,自2020年川猪产业集群启动建设以来,四川生猪出栏量稳定增加。去年,全省生猪出栏达到6600万头以上。

还有产值的增加。川茶品牌促进会会长段新友介绍,在川西南早茶产业集群晋升“国家队”后,以宜宾、自贡等地为主的绿茶产区完成了节水灌溉、采收机械化、初加工就地化、产品精制化转型,每亩茶园产量和产值大幅跃升。在2021年,川茶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继川猪、川粮油、川菜、川果之后又一个千亿级“川字号”特色产业。

更为重要的,是探索了四川构建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新模式。

“集群的建设,实现了农业领域的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加快了产业要素的集聚。”省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实践来看,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设,为部分地区跨区域协同发力产业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

目前,全省九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除甘孜牦牛产业集群外,其余均实现了跨县(市、区)、市州布局,实现了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产业布局“一体化”“一盘棋”,能够进一步按照产业发展现实需要布局项目。

一些变化已经看得见。

眉山市丹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杰介绍,借助晚熟柑橘产业集群建设,丹棱县与眉山市仁寿县、乐山市井研县等集群内其他产区由“对手”变成了“队友”。例如,在产地冷链、品牌打造、加工链布局、产品销售等方面,实现了跨县跨市州联动,“我们在冷链库容、加工链布局互相补位,在去冬今春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尽可能保证了果农和企业的利益。”

怎么办?

用产业规模化和全链条提质增效,让“国字号”更加名副其实

“国家队”带来的是荣誉,更是压力。现实而言,四川的九个“国字号”集群,均有着明显的短板需要补齐。

产能的问题最直观。例如,去年四川消费肉兔2亿只以上、兔头3亿个以上。但同期,全省肉兔出栏量只有1.79亿只。

效益的问题同样突出。例如,蚕桑产业,四川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均不及广西。

如何让“国字号”集群名头更响亮?

根据农业农村部等部委的规定,在入围后的三年建设期内,将对集群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项目支持。重点用于种源保护与研发、加快种养殖端规模化、加工链条延伸和品牌打造等,以稳定提升产能、提高全链条效益。

如何抓住机遇,补齐短板?

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重点是强化适宜本土的优势种源研发、提高种养殖端规模化水平和同步增加产能、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等。

“提高规模化程度,实现稳产增产。”乐山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肉兔养殖的规模化率只有51%。而借助产业集群的建设,乐山将和自贡一起培育养殖端龙头企业,“让养殖规模大起来。”

提高效益,抓手则更为广泛。

省农科院加工所副研究员姚英政看来,直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规律,集群建设,必须涵盖品种研发与推广、种养殖技术推广、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行动等各环节。唯其如此,才能提高产业效益。

好在,四川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并在部分集群尝到了甜头。

自贡市荣县保华镇五皇村茶农刘筠介绍,在今春茶叶市场偏冷的大环境下,当地借助集群项目实施,淘汰了口感较差的老品种、推广了机械化采收新技术和新设备并实现了自有品牌的销售渠道拓展。其中,新品种茶鲜叶较老品种斤售价高出20元、机械化采收成本节约五成以上。

“我们梳理总结相关集群建设经验和教训,做好新进入围集群建设指导,确保项目、政策和资金起到应有的效果。”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

四川九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川猪产业集群

晚熟柑橘产业集群

川西南早茶产业集群

油菜产业集群

山地肉牛产业集群

甘孜牦牛产业集群

设施蔬菜产业集群

肉兔产业集群

川中北蚕桑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