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观察 张啸 唐广

人物名片:

李飞龙  资中县木偶剧团副团长、青年演员

2012年,17岁的李飞龙考入资中县木偶剧团,成为该剧团的青年演员。12年来,他坚持每天练功,从静举木偶到形体身段,从木偶操到走台步,都要一一练习,力求做到“人偶合一”。这期间,李飞龙也曾想过放弃,但对舞台表演的执着和追求让他咬牙坚持了下来。如今,李飞龙已从初登舞台饰演路人甲的“萌新”,成长为掌握木偶变脸、吐火、写字、长袖舞等绝活的剧团顶梁柱。

制作木偶

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5斤重的中型杖头木偶在资中县木偶剧团青年演员李飞龙的手中上下翻飞,飘逸地呈现出走路、踢腿、扭腰等动作,栩栩如生。6月18日上午,在资中县木偶剧团戏台上,李飞龙正和其他演员一起,认真地排练节目《羽化成蝶》,为后续的演出做准备。

2012年,17岁的李飞龙看到资中县木偶剧团在招人,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当时家里人想让我学一门手艺,自己又从小很喜欢舞台表演,便报了名。”李飞龙回忆,自己在报名的时候才仔细了解资中木偶戏,在此之前只在上学时看过,觉得这是一门表演形式很新颖、很特别的艺术,并没有深入认识,完全是一个“萌新”。

进入剧团后,李飞龙从零学起,每天坚持练功,吃过的苦至今让他记忆犹新。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就在楼梯转角处练习。5斤重木偶,用手一直举着,从最初的只能坚持1分钟,慢慢地能坚持20分钟,再到40分钟,有时候练完后手都抬不起来。

排练木偶戏

这期间,妈妈来探班,看到李飞龙吃的苦心痛不已,也曾劝他放弃。“当时带我的师傅叫唐友民,从事了40多年的木偶戏表演。他常教育我,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不能轻言放弃,再加上对舞台表演的执着,便坚持了下来。”李飞龙表示。

努力换来了回报,加入剧团3个月后,李飞龙第一次登上了正式的表演舞台,举着木偶饰演一名拿着旗帜、站着不动的路人甲。“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拿到第一次登台表演的50元演出费后,李飞龙开玩笑的话语里既有辛酸也有快乐。

2015年,经过3年多的不断努力,李飞龙逐渐掌握了木偶变脸、吐火等绝活,表演水平也越来越高,开始在节目中担任主角。他也跟随着剧团四处表演,并走出国门,让资中木偶戏这项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剧团内共有18名演员,全部都是年轻人,最小的才16岁”李飞龙介绍。

去年,李飞龙成为了资中县木偶剧团副团长,除了表演之外,他还承担了宣传推广资中木偶戏的工作,也让他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思考资中木偶戏未来的发展。

“木偶戏资中人从小看到大,已经习惯了。要想发展,必须勇敢地走出去,到大城市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上资中木偶戏。”李飞龙透露,资中县木偶剧团近期对接了不少外地演出,同时将成立专门的演出小组,负责拓展外地市场。此外,资中县木偶剧团还开设了抖音号,针对年轻群体加强宣传;尝试将木偶戏与魔术表演融合,在表演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拓展研学游,让更多的小朋友都能了解资中木偶戏这门古老的艺术。

中国木偶戏流传久远而广泛,主要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枝木偶等类型,风格和流派不尽相同。据《资州志》记载,资中(资州)中型杖头木偶戏源于清光绪年间(1877年)。早年间,资中就有“木偶之乡”之称,杖头木偶戏非常活跃。

资中县木偶剧团成立于1953年,演员来自曾经活跃于全县乡镇以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木偶队艺人。与许多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一样,随着社会环境的极速变化,资中木偶戏也经历过从繁荣走向衰落的过程。

2007年,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被批准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剧团对剧目、表演形式、人才培养、木偶制作等方面进行了持续创新,让古老剧种重新“活”了过来。2014年,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资中县木偶剧团承担着“百场木偶戏进校园”“送文化下乡”“资中大舞台”等多个文化品牌活动,年均演出场次高达300余场。

近年来,资中县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人才引进和培养,累计引进文化旅游等高层次青年硕博人才9名,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1名;常态化开展“船城名家”系列优秀人才评选,评选船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人才4名;积极推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参评“天府青城计划”“甜城英才计划”等省、市级人才评选,营造良好的尊才爱才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