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是对基层工作的形象比喻。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如何以“智”促“治”?仁和区从小处着眼、从末端发力,以信息化、智慧化手段为依托,把基层数据从“纸上”搬到“线上”,直面基层治理新挑战。

重构体系,打造“智治”大脑

怎样才能让城市社区相对有限的治理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在基层治理中为群众带去更多获得感?

仁和区大河中路街道阳光社区抛出了“基层智治”,作为解题答案。

安装监测报警系统的电瓶车充电大棚。

从电瓶车入楼道监测、烟感预警到跌倒监测预警……今年,阳光社区创新“人防+技防”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出智慧2.0社区应用系统,26个智能监控的安装,在智慧系统指挥下,能通过AI分析精准识别烟雾、明火等火灾特征及人员跌倒行为,在监控大屏前,社区关键点位安全状况尽收眼底。

社区工作人员查看预警系统平台大屏,对电瓶车进入楼道进行监测。

“从小区管理到应急防灾,都纳入进了社区应用系统。”阳光社区党委书记周凯介绍,通过该平台,能第一时间掌握各类隐患情况,一旦系统监测到异常,就会实时触发告警,能有效补齐社区人防短板,确保安全隐患得到及时精准处理。

电瓶车进入楼道,监控系统实时拍照,锁定单元楼信息回传平台。

作为典型改制企业集中的综合性城市社区,阳光社区建设年代较早,人口密集度高,社区日常管理存在难点。科技手段的引入,依托监控平台+AI智能算法等技术,实现事前规范管理、事中警报处置、事后责任查究,全天候、全时段预警、精准排查。

“雪亮工程”,延伸感知系统

以现代科技为基础打造智能服务,以智能服务赋能基层治理,是仁和区提升基层“智”理的法宝。目光聚焦乡镇,以科技创新推动社会治理的探索之路也已悄然开启。

创新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安装“雪亮工程”摄像头27个。

仁和区布德镇民政村回龙湾有彝族群众259户1228人,是发迁居彝族群众集中安置区。

针对区域内群众来自不同乡村、生活习俗各异、归属感不强等问题,布德镇依托科技创新展开了新质生产力布局,通过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助推剂”作用,安装“雪亮工程”摄像头27个,实现技防信息联网联控,形成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全域覆盖、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在乡村治理领域注入了“新”意。

天网监控。

在仁和区布德镇民政村回龙湾组,安装的高清摄像头,在主要区域实现了全覆盖,公共治安技防设施全天候“站岗放哨”,让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尽收眼底。

“以往针对村里治安管理,都会安排队伍进行治安巡逻,自从村上‘雪亮工程’摄像头安装后,人工巡逻变成在派出所值班室看监控,既节省了人力,又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布德镇派出所民警杨猛说,高清摄像头能够针对重点人、重点车、重点区域全息感知,形成“触网采集精确、落地实时管控”的基层管理闭环。

不论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还是完善乡镇治理体系,有了“智治+”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提效,越来越多的基层治理“智慧样板间”开始落地,新质生产力和科技创新带来的真实变化,将翻开仁和区城乡基层治理的崭新一页。

记者:周娟

编排:梁湘悦

责任编辑:薛巍

终审:徐铭

法律顾问单位:四川拓越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