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考、高考的结束

暑假的脚步越来越近

每年暑期

各大医院儿科门诊就诊量都会有所增加

很多家长会趁着孩子放假

带其到医院检查

但在就诊过程中

不少家长会遇到挂号相关的难题:

孩子身高已经180cm了

该挂儿科还是常规科室?

青春期女孩出现妇科问题

到底挂儿科还是妇科?

连日来

针对青少年暑期就诊问题

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图据小红书相关话题截图↑

1米8看儿科7岁挂成人科

暑期孩子就诊挂号搞晕家长

最近,带孩子来看病的赵女士有些困惑,自家13岁的孩子已经长到了180cm。根据孩子的身高赵女士毫不犹豫地挂了医院内科的号,没想到刚到走进诊室,医生就告诉赵女士,孩子应该去儿科就诊。

拿着重新挂好的儿科号来到候诊区,儿子的身高在一群孩子中间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听见叫号后,赵女士和儿子在一群小宝宝的哭声中走进了诊室。站在比自己高出一大截的儿子身边,赵女士感到很疑惑,儿子都已经长成大人模样了,为什么还要看儿科?

而同样是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身体,市民刘女士却有着与赵女士截然相反的经历。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刚刚7岁的女儿因为平时不注意用眼,小小年级就有了近视的倾向,眼见着要放暑假了,想趁着假期带孩子来医院看眼睛。

受访者供图↑

“娃娃还小,眼睛还在发育阶段,肯定和大人的眼睛不一样,我就直接挂了儿科的号。结果医生给我说,娃娃这个情况儿科看不了,让我直接挂眼科。”拿着重新挂好的眼科挂号单,赵女士也是满脸疑惑。这么小的孩子,真的可以和成年人挂一样的科室吗?

儿科没效果妇科看不了

原来孩子还能挂青少年妇科

与赵女士和刘女士不同,小果妈妈面给对的情况更加复杂。最近她发现4岁女儿的内裤越来越脏,于是便带着孩子去了离家最近的综合医院的儿科就诊。

“医生建议先用清水冲洗三天看看情况,我每天帮孩子清洗,但是根本没有效果。”小果妈妈很是着急。又拖了三天,她决定帮孩子挂内分泌科和妇科试试,但两个科室的专家都表示,孩子只有4岁,还是应该挂儿科。兜兜转转,小果妈妈不知该如何对症挂号了。“最后我在网上查到了青少年/小儿妇科这个门诊,成都也有,我就赶紧挂了号。”

周一下午,青少年/小儿妇科的诊间外排着长队,9岁、11岁、16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女孩们由家长陪同着,咨询妇科健康问题。看着如此多的孩子,小果妈妈非常意外。候诊时与其他的家长聊天,她发现,原来,与自己有一样遭遇的人不在少数。“在专科就诊也好,我不想忍受别人对我孩子异样的眼光。”女儿12岁的小文妈妈说道。

身高长了器官不一定发育了

儿科还是成人科要按年龄来

“最近,儿科的就诊量已经开始增加了,‘大孩子’前来就诊的数量增加明显。”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儿科病房,儿科主任医师郭江一边翻看着病例,一边对记者说,“拿生长发育门诊来说,平常10个患者9个都是4、5岁及其以下的孩子,但最近70%到80%的患者都是大孩子。”

当记者问起挂号就诊的问题,他表示,按照国家规定,除需要长期随访的患者以外,14岁以下的孩子都应该在儿科就诊。尽管现在生活条件比较好,孩子身高一般长得比较快,但身高长了并不意味着身体脏器发育成熟。很多“大娃娃”主要发病的病种仍旧是儿童的形式,并且,我国不少药物使用,也是按照年龄和身体发育状态进行划分,比如氧氟沙星就明确规定18岁以上才能使用。没有达到规定年龄,娃娃长得再高药都不能用,因此一般建议不论孩子长得多高,只要年龄在14岁以下,最好都选择儿科就诊。

而对于看眼科被建议不在儿科就诊的情况,郭江表示,儿科更多针对内科,除了有单独开设“儿童眼科”“儿童口腔科”以外,很多综合医院的眼科、口腔科和外科,儿童和成人是在一起的。”家长在挂号的时可以先进行一个初步判断,如果是消化道、呼吸道、内分泌、生长发育等内科疾病,14岁以下孩子优先选择儿科。如果是外科疾病,可以根据患病位置挂相应的科室。”

青少年保健有特殊性

特色门诊更具有针对性

对于青少年妇科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到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副院长牛晓宇。她表示,青春期(10—19岁)女孩生殖器官和系统快速发育,这一阶段的健康不仅关系到育龄期、更年期、老年期的生命质量,还会影响到下一代健康。“不能说因为年龄小,就不会得妇科病,从而忽视可能存在的妇科疾病隐患。”

据了解,青少年遇到妇科相关的问题时,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挂儿科、内分泌科或成人妇科,但鉴于青少年保健的特殊性,遇到相关情况,还是建议到青少年/小儿妇科特色门诊就诊。因为在内分泌科、成人妇科里,并非每位专家对儿童方面的亚专业都特别清楚。但是特色门诊能够更具针对性地解决青少年阶段月经异常、青春期发育异常、生殖系统炎症、生殖系统肿瘤畸形等问题。

“在青少年时期,孩子们所面临的疾病种类、病因、诊治手段和疾病转归都与成人有所不同。青少年进行妇科查体时一般不进行生殖道检查,更多依靠医生的经验性总结,而在治疗的过程中,也要有优先考虑保留孩子器官的发育功能。”牛晓宇表示,同时,在接诊青少年时,相对于向成人患者解释病理机制或治疗风险,孩子们更需要情感上的交流。医生最好尽量少说或不说“疾病”二字,“不要害怕”“这些问题可以解决”等诸如此类的安慰,也很必要。“毕竟遇到一些身体上的特殊极端情况,孩子还是会害怕,这并非病耻,而是惶恐和疑惑导致的。”

报料渠道:私信“锦观新闻”微信公众号或投稿至锦观新闻邮箱“cdrbjinguan@126.com”报料。

记者 胡瑰玮 朱馨月

编辑 王斌

校对 李怀英

审核 饶竹舟

监制 张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