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摄影 向宇

6月20日15时,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四川省深化医改新闻发布会,介绍四川省深化医改情况。全省有近三分之一的三级医院集中在成都, 成都在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成都在深化医联体发展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杨晓涛在发布会上作出解答。

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杨晓涛

成都试点开展“一卡通”等30余项措施

建成全市检查检验结果数字化互联互通互认平台

杨晓涛表示,成都市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目前共有133家三级医院,其中64家三甲医院,三级医院基本覆盖了全市所有行政区。同时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部省属医院和市属医院,共设置了6个国家级、省级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带动提升了全市医疗卫生能力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升医疗便捷度、诊疗水平和就医体验,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着力提升就医便捷度。结合成都产业和人口聚集趋势,评估缺口,全域“一盘棋”合理布局配置医疗资源,优化调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优质资源的单体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提升市域医疗服务效能。比如:在高新区、大邑县等6个区(县)规划建设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高新医院、成都市脑科学医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脑科学研究院临床医院)等6个市级公立医院分院区建设项目,既弥补毗邻行政区域医院“互为空白”的短板,又防止“重复建设”,着力提升群众就医便捷度。

着力提升诊疗水平。医疗水平的关键在于临床专科能力。近5年来,成都统计发现呼吸科、心血管科的诊疗量排名靠前,为此,成都全力支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争创国家“双中心”,打造医疗高峰,同时已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建设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成都还通过引进钟南山院士工作站、实施医疗卫生人才“登峰计划”、打造“成都名医工作室”等措施,着力提升诊疗水平。

着力提升就医体验。为让群众在就医过程中更省心、省时,成都调研提出30余项措施。比如试点开展“一卡通”,实现群众就医一卡通、一码通,让群众“更省心”;试点开展“一次挂号管三天”“信用就医”,实现群众就医少跑路,让群众“更省时”;建成全市检查检验结果数字化互联互通互认平台,减少群众就医不必要检查,让群众“更便捷”。

成都建立各类医联体154家

基层医疗机构平均诊疗量增长41.27%、县域就诊率达96.4%

杨晓涛表示,医联体的关键在于“联”。当前,成都正以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建设为契机,通过“联合国家队”和“联通最基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体系的扩容下沉。目前,全市建立了各类医联体154家,基层医疗机构平均诊疗量增长了41.27%,县域就诊率达到96.4%,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方面,联合国家队,推动市、县、镇(街)医疗卫生机构主动与国家队、省队联合。比如:14个区(市)县的10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入“华西妇儿联盟”,让“华西”医疗资源直接下沉社区,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家庭医生签约、在线诊疗、转诊绿色通道等健康管理服务。目前,大型三甲医疗机构领办、托管了成都市31家医疗机构,合作期间,20家被领办、托管医疗机构实现等级提升。

另一方面,联通最基层,推动市、县级三级公立医院积极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通。比如: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成都高新区建设的城市医疗集团,针对近年来居民关心的肺结节问题,打造包括呼吸科医生、社区医生以及健康管理师在内的肺健康“全专联合”门诊,实现三甲医院评估、绿色通道诊疗、社区随访、健康管理的闭环服务。此外,要求医联体内统建1个“号源池”,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将大型三甲医疗机构号源和床位提前下放至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逐步解决患者“门诊挂号难、入院等候长”的问题。同时,医联体内还建设了心电、影像、检验、病理等资源共享中心,探索建设患者“家门口检查、大医院诊断”的有效模式,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