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颖昳 文/图/视频

“芒种”时节农事忙。6月6日,在崇州市三江街道雷湾村的田间地头,嫩绿的稻秧生机盎然。

安装电池、倒入肥料、起飞、喷洒……在技术人员熟练地遥控指挥下,伴随着一阵急速的“嗡嗡”声,一架装满100斤肥料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稻田匀速飞行,肥料从机体撒落在田间,不一会儿就给水稻秧苗喂好了“营养餐”。

植保无人机在田间施肥。

看似普通的田间管理,背后却藏着一个“黑科技”。“施肥前我们要先给稻田开‘处方’!”崇州市万茂土地股份合作社“90后”农业职业经理人舒星宇解释说,“合作社新引进了一个智慧平台,在施肥前,利用小型的多光谱无人机先‘扫一圈’,识别水稻长势信息,再将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等信息汇总到智慧平台,就能生成不同田块的施肥‘处方图’。”


生成“处方图”有什么好处?舒星宇告诉记者,“以前施肥是靠肉眼观察,全凭种植经验。后来有了无人机植保,但作业时也是平均用力,无法实现精准作业。如今,植保无人机根据“处方图”进行变量施肥,一方面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节约肥料,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作业效率。”

舒星宇在田间查看植保无人机施肥。

记者在舒星宇的电脑屏幕上看到,雷湾村眼前200多亩的田地,已被标记成颜色深浅不同的图块,颜色不同也代表了不同的建议用肥量。

智慧平台生成的“处方图”。

“红色的少施肥,绿色的要多施肥。整套系统可以让我们巡田和田间作业变得更精准。”舒星宇粗略估计,运用智慧平台后,植保无人机效率还能提高10%以上,预计每亩可以节约成本30元,同时肥料用量减少15%,达到化肥减量增效的目的。

“目前,智慧平台还在试运行阶段,今年试点面积大概是1500亩。”舒星宇表示,非常愿意尝试新的技术手段种田,也希望掌握了更多高科技的年轻人回到农村,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技术保障,让农业生产越来越智能,越来越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