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李婷 雅安观察 黄刚 刘静茹

“孵化周期是28天,最近1个月陆续有绿尾虹雉雏鸟破壳,新孵化的雏鸟数量占整个中心种群数量的三分之一。”6月6日,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道,2024年该中心的3对绿尾虹雉繁殖组合近期共产蛋13枚,其中受精11枚,成功孵化出9只雏鸟,现存人工繁育绿尾虹雉种群数量达到27只,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人工繁育种群之一,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85%和82%,首次繁育出绿尾虹雉子四代。受精蛋数量,受精率、孵化数量均创该中心人工繁育绿尾虹雉历史最高记录。

为什么绿尾虹雉被称为“最难饲养”的鸟类之一?绿尾虹雉是我国特有的高山珍稀雉类,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海拔3000米至4900 米的高山灌丛,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许多鸟类专家誉为“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因应激反应强烈、食性复杂、环境适应能力弱、疫病防控要求高、自然交配困难、受精率低等原因,人工饲养和繁育难度极大。2021年《“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将绿尾虹雉列入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36种珍贵稀有种之一,也被国家列为重点开展人工驯养繁育的鸟类。中心工作人员透露,接下来,这批雏鸟将人工喂养蔬菜、面包虫等食物,若繁育顺利,将在2年左右成长为成鸟。

为什么今年绿尾虹雉人工繁育的受精率和孵化数量明显提升?相关负责人解释,主要还是因为人工繁育经验和技术的积累,疾病防控研究的深入和饲养环境的调整,增加了存活率。2022年,针对性解决绿尾虹雉驯养繁育中自然交配困难、受精率低、疾病防控难度大等瓶颈问题,蜂桶寨管护中心与西华师范大学生态研究院教授周材权牵头的研究团队开展深度合作,联合成立了“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与研究中心博士工作室”,同时聘请四川大学教授冉江洪为顾问,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通过多方长期的笼养繁殖技术研究、人工授精技术的探索、疫病防控研究,辅之以野外群体行为学观察、栖息地选择、食性分析、繁殖标志物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在种群自我维持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数量的稳步提升。

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是目前国内少有的集中研究绿尾虹雉人工驯养与繁育的中心。自1992年起,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就开始摸索绿尾虹雉人工驯养和繁育,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等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联合多家单位,于2017年成立了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担任中心首届主任。今后,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将持续围绕绿尾虹雉的就地与迁地保护开展技术攻关,继续扩大笼养种群数量,以期早日实现绿尾虹雉的野外放归。

(视频图片素材由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提供,视频由黄刚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