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5月29日,在绵阳科发铂骊酒店一楼的大厅里,一场小型的“机器人秀”正在进行。

在场内踱步巡逻的四足机器“警犬”,可以在危险场景当作“探路先锋”;配有多支机械臂的咖啡机器人,能快速做出带有拉花图案的咖啡。

但场内观众的焦点,却是两台人形机器人——乐聚机器人“夸父”迈步向前,此前它在绵阳街头亮相,身份是文明交通“劝导员”;福德机器人“天链T1”灵巧地伸展手臂,在2024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拿到多份国外订单……

乐聚人形机器人在街头担任文明交通“劝导员”。

如果将机器人产业比作金字塔的话,人形机器人无疑是金字塔的“塔尖”。据会场的工作人员介绍,“集成了机器人领域硬件和软件的顶尖技术,生产成本高昂、制造工艺复杂,还需要克服人体结构、感知、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应用领域也比特种机器人更广阔。”

绵阳是如何造出这样的人形机器人的?能给产业带来何种变化?

从100到1 产业生态“厚积”才能“薄发”

6月3日晚上8点,四川福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楼仍亮着灯,该公司负责人胡天链在电脑和机器人间来回,时而调试机器人的腿部关节,时而在电脑前敲打代码,算法驱动下的机器人模型正在稳步前行。“机器人的关节硬件等都已就绪,正在调试程序,给机器人配上‘小脑’,力争在6月底实现正常行走。”胡天链说。

人形机器人堪称机器人行业的集大成者,其可以活动的关节往往多达数十个,还需要视觉识别、运动控制等一系列支撑。例如,将一朵鲜花从花瓶中取出,就需要视觉识别,佐以精巧控制。这个简单动作背后,需要持续的技术积累和完善的产业生态。

目前,绵阳已有自动驾驶算法、视觉识别技术、传感设备、减速器等40多家相关企业,并用了2年时间构建起机器人产业生态圈。

6月3日,一辆货车缓缓驶入绵阳乐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厂区。车上装载的是机器人配套的机械加工零部件,经过工人的组装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外骨骼”。这家配套企业距离乐聚机器人不到100米。更远处的路口,不时经过的无人驾驶巴士,正在进行道路测试。“这些技术并非孤立的,而是可以互相支撑,甚至实现某种奇妙的‘化学反应’。”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两者有哪些共通之处?

记者在人形机器人的调试车间找到了答案。这里设置有红绿灯、斑马线、减速带和拱桥,穿梭其间的是几台形态各异的清扫机器人,它们正在模拟户外清扫。“要在复杂路况下实现自动避障,这与无人驾驶有很多相似性。”该公司负责人说。

事实上,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的高校、院所的许多技术都可以应用在机器人产业。

为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同时解决机器人产业的共性基础问题,绵阳科技城新区建设了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目前已入驻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的研发团队,正在研究机器人“驱控一体化关节”。

从1到100 行业应用“示范”走向“推广”

在登上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前,四足机器人和乐聚人形机器人,其实已经被许多绵阳市民所熟知了——前者作为机器“警犬”在街头巡逻,后者则担任文明交通“劝导员”,在绵阳交通路口“上岗”,以一口地道的四川方言疏导交通。

绵阳企业研制的四足机器“警犬”。

这背后有一个绵阳乐聚总经理黄珍祥曾回答过无数次的问题——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到底能干啥?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形机器人的终极形态,是无限接近人,在很多危险、繁重的工作岗位上代替人类。”黄珍祥说。以行动为例,如果用轮子代替机器腿,虽然在平地行动更迅速,还能节约成本,但很多场合设置有台阶,考虑到各种场景,人形机器人显然更“全能”。

而迈向未来,人形机器人需要逐步“攻克”一个个场景。

从担任文明交通“劝导员”开始,绵阳已给人形机器人找到很多应用场景:安检员、展馆讲解员等。乐聚机器人、福德机器人正在加快研发,准备上岗高速公路收费站。

这也是绵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思路:通过应用示范,在场景中不断完善相关技术,同时拓展市场,实现产业良性发展。

应用不只限于人形机器人。清洁机器人走进了绵阳的医院、企业和园区;智能双臂拉花咖啡机器人已成为年轻“创客”的“新宠”,四足机器人参与到消防演练,在商圈开启常态化巡逻……

应用的下一步是产业化。

得益于绵阳相对完善的上下游配套,一项机器人相关的技术成果可以更快打磨成熟。而在这个过程中,绵阳科技城新区20亿元的机器人产业基金也可为项目提供支撑。目前,该基金已投放13亿元,主要投向产业链各关键环节企业,“不唯名气,主要看技术先进、前景广阔的项目。”绵阳科技城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好消息正不断传来:近期,乐聚人形机器人生产线已建成,即将实现量产。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