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邱莉

五月,“天府粮仓”麦浪翻滚,又到了收获的季节,机器收割的“嚯嚯”声,和着麦香飘至远方。

测产,对于大众来说或许是个陌生的词汇,却是种业从业者们绕不过去的话题。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如果把品种选育比作十年寒窗,测产就是那一场场关乎成名的考试了,注定会给品种选育者、推广者和种植者留下难忘的记忆。

采访中,本报记者捕捉了小麦测产中的一些画面,希望通过这些镜头,向辛勤奋战在种业一线的从业者们致敬。

镜头三:种粮大户陈兵的“小麦田”

一株小麦,不论品种多好,若想在测产中展现应有水平,还需测产地的种植户们如实将小麦性状“描绘”在大地上。

5月22日,记者跟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专家来到游仙区忠兴镇双鱼村“川麦93”的测产验收基地,基地种粮大户陈兵恰好也在现场运输小麦。

跟平原地区的测产田块不同,陈兵的“川麦93”种植基地,是由一块块分散的麦田“拼凑”而成,田块与田块间还是高低不平的。其实,这样不连片的田块,在四川更为常见,这次测产也因此具备了一定代表性。

陈兵的“小麦田”正在实收测产。宋琳 摄

陈兵,51岁,绵阳市游仙区新桥镇人,黝黑的脸庞,中等个子,为了配合好这次的测产,他做了精心准备:请来的3台收割机都是小型农机,在坡坡地也能运转自如;每辆进场的小型运输车,都跟田块一起编号,将小麦运出场后分别测产、统计,最后计算每个田块的平均亩产。

“这位大户的麦田非常典型,他从2018年就开始种植‘川麦93’。作为这个品种的授权经营方,每年我们公司都会到基地实收测产,因此还可就产量进行纵向对比。”绵阳明生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廖代明说。

陈兵在麦收现场。

陈兵补充道,基地第一年试种了280亩“川麦93”,由于技术不到位,播种比较稀疏,亩产仅800多斤;第二年种植面积500多亩,亩产930多斤;2023年“川麦93”的规模已达上千亩,亩产超过千斤。

下午,随机抽取的6个田块的测产结果出炉:平均亩产562.6公斤,对此,陈兵也非常欣慰:“说明我们的小麦在前期用种、田间管理方面很到位,再创高产。”

谈及来年心愿,他说,目前大部分小麦都收了,明年还会继续种植“川麦93”,沿着过去的脚步继续前进,根据土地流转情况可能还会扩大规模。

镜头一:育种专家伍碧华与拾麦者

镜头二:李中华与他的“1868”号草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