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露潇 龙远培 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4月16日,2024年平武县“文化三推”活动在成都举行。在文旅推介环节,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县、被称为“天下大熊猫第一县”的平武,以其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作为“引客”主力。据统计,在平武县栖息着335只野生大熊猫,“秘境平武,熊猫家园”已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文旅名片。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

平武境内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是我国现存最大野生大熊猫种群――岷山A种群的核心组成部分,现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雪豹等25种,国家二级保护兽类有狼、赤狐、金猫等50种,鸟类约279余种,植物总类更是高达97科296属615种……

王朗的自然生态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保护区因何而建?远在深山的平武何以成为熊猫家园?为此,记者找到投入王朗动植物生态保护事业近40年,王朗的“初代守山人”——现年97岁高龄的老人冷峪旸,探寻平武王朗自然生态保护起源。

冷峪旸与大熊猫合影

新机构成立 王朗迎来保护机遇

历史的指针拨回到1955年,距离王朗正式建立保护区尚有十年的时间。此时,川北森林工业管理局(简称“川北森工局”)承担着为宝成铁路建设提供枕木原料的历史使命。而森林资源富集、拥有河道运输条件的平武王朗林场自然就成了采伐木料的首选。此时,刚从理县大板召第五工作队返回四川省农业厅林业局不久的冷峪旸受命前往平武王朗,了解和规范川北森工局作业。

当时正值二月天,王朗的气温最低可至零下十几度。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冷峪旸和他的同事袁志全,踏着冰冷刺骨的雪地,经过近15天的步行抵达王朗深入调查林区现状。从悬崖绝壁到茫茫林海,再从结冰的湖泊到干涸的河道,冷峪旸的脚步第一次走遍了王朗的山谷沟壑。

历经近十天的风餐露宿后,王朗的情况逐渐摸排清晰。随后,冷峪旸、袁志全等人共同编写了《成立森林经营所意见报告》,并提交至四川省农林厅林业局。《报告》明确提出:由于缺乏主管单位监督,王朗的采伐工作无章可循。同时,工人利用聚水冲流运输木材的做法,也对河道两岸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受该《报告》的影响,1955年2月18日,由省级部门推动在平武县成立“平武森林经营所”,冷峪旸担任副所长,负责监督川北森林工业局采伐,并在采伐迹地开展营林更新。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保护的理念正式在王朗这片土地上传播开来。

区域协作 防火育苗行之有效

平武森林经营所建立以后,森林防火和采伐迹地森林更新成为冷峪旸等人的重点工作。

“那时候土地资源特别少,受历史条件限制,各地都在烧荒垦地,这是诱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冷峪旸回忆道。面对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冲突,四川省林业厅明确提出护林防火是平武森林经营所任务的重中之重。

1957年的一次巡护让他对森林防火有了新的想法。冷峪旸告诉记者:“有一次巡护我们翻到隔壁勿角乡,那里的乡长刚好也是成都过来的,我就和他提出来,大家成立一个联防,互相照应一下。”这一提议不仅得到了对方的积极回应,很多相关的单位也都表示要加入进来,很快这个联防机制扩大为“川甘两省岷山地区护林防火联防委员会”。

同年12月,由平武森林经营所主办的“川甘两省岷山地区护林防火联防会议”在平武县王坝楚召开。会议代表共同决定每年召开一次护林防火联席会议,并制定了《川甘两省岷山地区护林防火联防办法》共同执行。之后,该护林防火联防机制逐步扩大成由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青川县和甘肃省文县林业局参加的县际林业工作联席会,并延续至今。

森林火灾的减少也为采伐基地森林更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数据显示:平武森林经营所从1955年新开垦5处育苗基地(其中王朗1处)148亩,约出产冷杉、云杉苗木3800万株;初期从区外调进林木种子发展到1956年开始自行采集林木种子,至1958年共计采集21888斤,其中调出10000余斤。

救援能力不足 保护体系建立迫在眉睫

王朗是野生大熊猫栖息地,据全国第一次大熊猫调查发现其境内的野生大熊猫数量高达62只。而冷峪旸结识的第一只大熊猫就是我国第一只作为国礼赠送到国外的大熊猫——“平平”。

1955年,白马人庚生娃在王朗林区救助一只野生雄性大熊猫幼子,憨态可掬的模样以及温和顺从的性子,引发了众人的喜爱,因其家乡平武,故得名“平平”。两年后,平平成为了我国第一只被作为国礼赠送到他国的大熊猫,其形象也被广泛传播和喜爱,出现在各种邮票、明信片、玩具等纪念品上。

对于冷峪旸来说,“平平”的出现同样意义非凡,他从此与大熊猫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就在“平平”走后,冷峪旸在日常工作中对大熊猫这种珍稀物种也有了更多的关注。而1957年与大熊猫的一次邂逅,更让他认识到了保护大熊猫这一物种的紧迫和必要。

当年12月份的一天,冷峪旸陪同调研组在王朗调研时,偶遇一只大熊猫在喝水,突然发现大熊猫出现异常,肚子胀得像皮球一样,同行众人赶紧上前营救。几人砍了藤条扎成一个临时担架,轮换着将大熊猫向营地方向抬去。

受制于没有成熟的救援体系,冷峪旸一行沿着林间小道,一路爬坡上坎,穿越随时可能有野兽出没的林区,不知翻过了多少个山头,越过几条小涧,才将大熊猫送达救护人员手上。这是冷峪旸第一次真正救助大熊猫,艰辛的过程让他不由得萌生了一个假设:如果王朗有完善的保护措施就好了。这一在当时看来天马行空的想法,却在不久之后慢慢变成了现实。

全国首批 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安了家”

1962年3月,原川北森林工业局旧采伐区最后的施工作业单位迁走,至此王朗林区境内再无森林工业局采伐。

1963年,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发文在平武县王朗林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为全国最早建立的14个自然保护区之一。

1965年9月,王朗保护区管理站正式挂牌成立,为全国少有的建立伊始就具有管理机构并持续开展工作的自然保护区。

从监督规范森林采伐到完全的自然生态保护,王朗的职能在变,冷峪旸的职责也随之发生改变,一个新的命题随之展开:要让大家都知道王朗从此以后不能砍树,不能狩猎,大家要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

为了实现保护目的,冷峪旸亲自带领第一批保护工作者测量保护边界,以打桩定界的方式将保护边界固定下来,并设置宣传标语,以起到向来人说明警示的作用。

“原始森林没得人进去过的,但我还是亲自带队,掌握罗盘仪,搞过区划,就这样子勘线定桩。那时我们还是搞得细。”冷峪旸回忆道。

尽管森林里面危险重重,尽管翻山越岭勘界打桩无比辛苦,但在冷峪旸的亲自带领下,这项工作很快便得到了全面落实,从此大熊猫的家也有了“围墙和大门”。但是,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远不是打个桩划个界就能解决的。

“要想搞好保护工作,第一步就是要杜绝狩猎行为和森林防火,而这两项工作都离不开当地老百姓的配合和支持。”冷峪旸表示,为了让群众充分理解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管理站的同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大家积极宣传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经过了一定的时间积累,很多居民逐渐理解了冷峪旸等人的工作,王朗的保护工作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1967年10月,冷峪旸等管理站的干部参加了白马公社举行的护林防火与猎人会议,宣传国家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政策。会后各猎户纷纷认识错误并检讨,生态保护理念宣传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969年底,冷峪旸调入平武县农林局工作,从此离开了其为之工作奋斗了14年之久的王朗。然而他的离开,并没有让他停下继续为王朗自然生态保护,尤其是大熊猫保护与研究而奋斗的脚步,在王朗后续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中,都可以看见冷峪旸的身影。正是得益于冷峪旸等“初代守山人”为王朗自然生态保护所作出的努力,平武王朗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熊猫家园。

2020年底,冷峪旸被省林草局和省人社厅共同评定为“四川省大熊猫保护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

平武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