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观察 侯晓梅 罗顺
“难看”,这恐怕是很多人对于蟾蜍这种动物的印象。不过,在宜宾市南溪区刘家镇大庙村,一只只小蟾蜍被当做“宝贝”来养殖,它们也正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金蟾”。
4月2日,走进大庙村蟾蜍养殖基地的大棚内,一大块田地被划分为多个长方形水田,依次排列养殖蝌苗、幼蟾、成年蟾蜍。记者走近看到,一群群蝌蚪幼苗在水田边游来游去,这些蝌苗长大后就是俗话说的“癞蛤蟆”,又叫蟾蜍。
大庙村蟾蜍养殖基地
喂食、换水、清洁,村民向士华每天都要早早的来到基地,精心照料这些小家伙,他说从小蝌苗进化成蟾蜍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要为它们打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向士华是土生土长的大庙村人,从事小龙虾等水产品销售多年,一直想再开辟一条新的致富路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朋友那了解到蟾蜍,“蟾蜍全身都是宝,多用于药材,市场需求量也大,而且南溪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十分适合蟾蜍生长。”向士华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嗅”到了养殖蟾蜍的机会。
蟾蜍养殖在江苏连云港等地发展较早,但在南溪还属于新兴的养殖产业。去年10月,向士华专门到连云港系统学习蟾蜍养殖的关键技术。在掌握蟾蜍的生活习性、繁殖过程及蟾蜍取衣和蟾酥提取等技术后,他和本村的几个村民合作在村里流转了土地,建起了蟾蜍养殖基地并引进了2500对种蟾。
蟾蜍扎堆休息
“蟾酥、蟾皮、蟾衣、蟾头是名贵药材,蟾舌、蟾心、蟾胆、蟾肝这些也是可以入药的。”向士华一边说一边揭开草堆,静悄悄躲在草堆下的蟾蜍受到惊扰,纷纷“扑通扑通”跳入水中。他抓起一只成年蟾蜍放在手心展示着向记者介绍,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后可制成蟾酥,有解毒、止痛、醒神等功效,是常见中成药的原材料成分之一。“蟾蜍从小养到大需要一年时间左右,两个月可刮浆一次。刮浆不会导致蟾蜍死亡,一只蟾蜍可刮浆两三年。”
记者注意到,每个水田岸边的田地里都种上了大豆和黄花菜的秧苗,往里是白色的塑料棚,上面有个电线连着的白色小物件,周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洒水设备,时不时喷洒着为土地提供水分。
浑身都是宝的蟾蜍
向士华解释,蟾蜍喜阴,养殖基地便种上了大豆给蟾蜍遮阳。蟾蜍养殖与黄豆、黄花菜混种套养模式,以种带养、以养促种,也能提高经济效益。“它们还只吃动的物体,颗粒饲料投下去一点反应都没有,所以我们又采用带震动功能的喂食台,让饲料动起来。” 养殖基地外也都围上了网,以防鸟、蛇等天敌捕食蟾蜍。
春天正是小蝌蚪进化成幼蟾的重要时期,蟾蜍养殖基地也正在起步阶段,这对向士华和合作伙伴来说是最忙碌、最担心的时候。基地需要有人长期管护,定期给蛙池换水、给土壤洒水保湿,严格做好消毒、杀菌、防疫等工作,随时观察蟾蜍的生长状况,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除了白天的日常管护,每天晚上向士华都要和合作伙伴一起到养殖地,给刚进化的幼蟾“开小灶”。他们将购买的小虫子放入田中,点亮喂食台的灯光聚集起小虫子,吸引幼蟾捕食。 “蟾蜍从小蝌蚪进化成蟾蜍最关键的一步便是训练它自主进食,只要刚上岸的幼蟾吃一口虫子,它就能活下来。“向士华说,训练效果好的话能成活40%,差的可能只有20%。
幼蟾
在这个近10亩的养殖基地内,蛙池里、岸边草丛下,有引进的成年种蟾,也有刚长出四肢的小蟾蜍,有的蹦蹦跳跳,有的扎堆挨在一起。新繁殖的蟾蜍蝌蚪幼苗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看着这一切,向士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说句实在话,只要癞蛤蟆不跑,我的钱就跑不了!”向士华告诉记者,养殖出来的蟾蜍在加工成半成品后,由合作公司回收,基本不愁销路。待正式投产后,养殖基地每亩可养殖蟾蜍约3000斤,产10斤左右的蟾酥,预计收入6万元左右。每只蟾蜍的蟾皮、蟾肉还可以收入约1万。这么算下来,每亩蟾蜍养殖除去成本预计能实现经济效益5万元。
“一说起‘癞蛤蟆’,我们都不由地要想起后半句‘想吃天鹅肉——异想天开’,致富的道路也需要创新,比起传统思路未尝不是一种异想天开!”向士华说,目前首批蟾蜍幼苗已经初步成功了,这给了他和合作伙伴很大的鼓舞和信心,决心认准这条路把蟾蜍养殖业做好做强。
大庙村蟾蜍养殖基地
按照他的计划,近期计划把养殖基地规模扩大,流转40亩土地用来专门养殖成年蟾蜍,原本的养殖区则作为育种区,实现区域化、细致化的养殖模式。希望能为乡亲们探索出一条新的致富路,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一条“产业链”,就是一条“致富带”。刘家镇党委委员罗淑俊表示,接下来将以点带面,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探索成立蟾蜍养殖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发展蟾蜍养殖一起增收致富。同时,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聚焦莲藕、黄花菜种植和稻鱼、稻虾、蟾蜍养殖等混种套养模式,加快构筑以特色种养、休闲观光农业等为主体的特色产业体系,实现“一地两用、一田多收”的发展目标,不断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