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而要推进农业机械化,就要补上丘陵山区的农机发展短板。为此,去年年底,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加力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加快打造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天府良机”行动方案(2023—2025年)》。
2023年12月28日,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狮子山办公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作了《北斗导航在农业上的应用》学术报告,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他提出,传统农业要迈向精准、智能,四川省丘陵山区要实现农业机械化,首先应解决土地零碎化问题。
本报记者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右)。
让农业更智慧
“近年来,我国智慧农业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数字科技被广泛应用我国农业生产中,在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下,传统农业正一步步迈向精准、智能。”陈学庚说。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一般性环境类农业传感器(光、温、水、气)基本实现国内生产,二是农业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农情监测、估产、以及灾害定量化评损定级,三是农业无人机应用技术走在国际前沿,广泛用于农业信息获取、病虫害精准防控,四是水肥一体化技术、侧深精准施肥技术、智能灌溉技术、精准施药技术广泛应用于规模化生产,五是北斗导航在农业耕种管收全程得到广泛应用,自主产权技术产品成为市场主导,对国外产品实现了全替代。
“突破农业高精度专用传感器、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农业产业大数据云平台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农业无人机航空植保系统,加快卫星导航拖拉机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丘陵山区智慧农业发展等,将是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方向。”陈学庚说。
“没有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全国的农业机械化。”陈学庚说,丘陵山区是我国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其耕地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涉及农业人口近3亿人。
“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是培肥地力、田块表土调整、土地连片化改造。”陈学庚指出,土地平整、机耕道铺设、调动农户积极性是重要环节。要围绕丘陵山区特色经济作物,开展智能农机、大数据以及农田环境信息协同感知技术研究,突破农机测控与智慧作业技术,实现农情、农机大数据的实时对接与互联互通,开发丘陵山区特经作物生产智慧管控平台,进行农业生产全过程智能作业和管理。
让田地更大
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农业机械化对四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四川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7%,低于全国发展水平。全省农业机械化的难题,就在丘陵山区。
“四川是典型的丘陵山区省,丘陵山区占地面积很大,重要的是要做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的规划,加大研发投入。”陈学庚指出,关键是从机械化和土地整理两方面做好规划,首要就是解决土地零碎化的问题。“土地整理就是让小田变大田,便于机械化作业。”
“当下,有一种声音说,既然土地那么零碎,能不能发展小型农机来适应土地?我很明确地表示,农机如果太小,功率太小,是不行的。”陈学庚说,一方面,如果土地太零散,会增加农机服务次数,提升作业成本。另一方面,小型农机功率太小,作业效果达不到要求,比如说市面上有的微耕机,耕作深度不超过10公分,多年耕作以后产生的犁层,理化性质变差,作物根系都扎不下去,更谈不上丰收。“应该通过改造出足够大的宜机化土地,来提高农机作业效率。”
“改土适机”的同时,还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山底下土地平整,可以进行机械化改造,适度规模经营种粮。对于山上又陡又零碎的土地,可以发展茶、果等经济作物等,保证农户经济收益。”陈学庚说,“让农民挣到钱,是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基础。”
推动丘陵山区机械化,需要发动社会力量。“四川农业机械特别是丘陵山区农机发展滞后,与入驻的农机企业偏少也有很大关系。”陈学庚说,本地的农机企业可以有针对性研发,推出适宜当地作业环境尤其是丘陵山区环境的农机,而在外面市场上,丘陵山区农户往往很难买到适宜的农机,而且农机企业还能提供售后服务等,更好地推动实现机械化。
“目前,我正与四川省农机院合作一项‘四川省智能农业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的咨询项目,主要就是研究怎么推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问题。”陈学庚表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节省人力,推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