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波 张利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地方高校如何抢抓机遇,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宜宾学院临港校区的校园(摄/闫科学)
2023年12月28日,宜宾学院建校45周年。站在新起点上,宜宾学院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着力在“三个融入”上下功夫,切实找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为推动宜宾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在产业上深度融入,构建技能服务“助推器”。聚焦产业发展,与宜宾市政府、浙江农林大学三方合作成立“竹学院”,在翠屏区建立“竹工艺大师工作室”,创建宜宾本土文化与竹材料相结合的文创产品研发基地,走好产教研深度融合助推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的新路,目前,已创作出《悠悠南丝路》《腾飞新宜宾》《山魂》《竹韵》等一系列原创竹工艺作品。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先后与翠屏区、南溪区、屏山县、江安县等县(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针对县(区)经济发展难点、堵点,结合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常态化开展项目合作,目前已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文旅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等开展项目合作、提供技术支持60余项。
宜宾学院建校45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摄/陈锐杰)
在育人上深度融入,筑牢人才资源“压舱石”。学院党委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为对口帮扶的筠连县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红茶、绿茶技术支撑,开展茶叶采摘、加工技术培训,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组织开展乡村振兴“6+3”产业“茶业”、“酿酒专用粮”专题培训班,培训茶业发展政策解读、茶叶营销与品牌推广、“美丽乡村”主题交流、智慧农业现状与前景等专业知识。选派105名学生支教团赴甘洛县助力教育扶贫,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实践基地,学校“同心专家服务团”与宜宾机电一体化研究所共建“同心实践基地”,积极开展技术研发、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项目合作,为企业成果转化、人才交流、政策配套等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并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目前初步建成服务地方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助推企业实现产值增长。
12月28日,宜宾学院建校45周年校庆当天,校友在校园里参观办学成果展(摄/陈锐杰)
在科研上深度融入,打造创新创业“发动机”。建立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组建起多支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教学科研攻坚团队,为宜宾市茶叶深加工、白酒生产和品牌塑造、油樟组织培养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等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以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高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团队+项目+产业”创新模式组建特种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创新团队,近年来承担了“聚苯硫醚”“晶硅光伏材”等15项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的科研项目,部分项目已形成可供转化的成果,正在当地推进转移转化。农林与食品工程学部依托固态发酵资源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油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组建了以党员教师为带头人和骨干的科研创新团队,研发与推广优质水果和农作物栽培技术、酿酒专用粮栽培技术、酒糟发酵饲料生产技术、精制川茶生产技术、豆制品加工技术、调味品和腌渍蔬菜生产新工艺等,为宜宾及周边地区60余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经济效益逾20亿元。
围绕“兴产业、活要素、优服务、强治理”,宜宾学院将从建立健全校级层面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出发,以智力优势和创新能力助推乡村振兴为根本,以及时通畅的信息对接、丰富优质的资源集聚、灵活开放的制度环境为依托,构建高质量服务宜宾城乡融合发展的校地合作新模式,为宜宾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助力宜宾市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加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为宜宾市写好要素、产业、设施、治理“四个融合”大文章增墨添彩。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