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优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摄影报道

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华西口腔医学博物馆的前身)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博物馆杰出代表,是中国高等院校以及西南地区创建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近日,始建于1932年的华西口腔医学博物馆以崭新面貌回归,进入试运行阶段。历时1年多升级改造,总布展面积达1200平方米,由上下三层组成,分别是溯源厅、起源厅、华源厅,由十个主展区和两个临展区构成。

博物馆外观。医院供图

博物馆有哪些新看点?川观新闻作为首个受邀进入参观的媒体,带大家一探究竟。

“花样”读史

巧用“幻影成像”看中国古代口腔四大发明

据华西口腔医学博物馆讲解员介绍,此次升级改造,华西口腔医学博物馆充分利用图片、视频、模型、实物等多种展示手法,创新结合互动多媒体技术,新增幻影成像、投影、电子屏等多元展示形式,向参观者讲述口腔故事,做到展览实物与内容紧密结合。

进入一楼溯源厅,走进左侧弧形门,青砖黛瓦下搭配着古朴的桌椅、药房,一个类似于皮影戏的长方形透明展台映入眼帘。

“透过这个‘窗口’能‘跨越时空’,通过幻影成像的方式看到我国不同朝代的看牙画面,看到中国古代口腔医学领域的四大发明——银膏补牙术、牙再植术、砷剂止牙痛(砷剂失活术)和植毛牙刷。”讲解员介绍,医院基于古籍原文,专门找来演员,结合桌椅、对联、中药柜等实物模型,还原古代口腔故事,将中国古代口腔医学成就具象化、立体化。“像砷剂止牙痛是我国古代口腔医学的第一大发明,是公元三世纪初,在东汉张仲景所撰写的《金匮要略》中记载的治疗龋齿的处方。”

幻影成像:中国古代口腔医学领域四大发明。医院供图

一楼展厅还展示了最早的龋齿治疗、古代人民的牙齿保健、牙签使用第一人、理发师与牙医之间的联系以及乙醚日的由来等等,对植毛牙刷、牙齿再植术等口腔医学传统发明进行细致地说明,一幅幅历史画面跃然眼前——1985年发掘的成都指挥街唐宋遗址,在两处唐代灰坑中出土4件骨刷,刷新牙刷最早出现于辽代的旧说;西安唐长安城太平坊遗址、广州南越宫署遗址均有唐代、五代时期牙刷遗物出土,将我国古代发明和使用植毛牙刷的历史提前至唐代,而欧洲直到18世纪才开始使用植毛牙刷;公元992年,宋代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与《圣济总录》中详细记载牙齿再植之术,这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的牙齿再植“复安”术,在欧洲到19世纪才有这种手术。

在世界口腔医学展厅,医学史上标志着麻醉学诞生的乙醚日在纪录片投影中重现,和画作《乙醚日1846》一起“还原”当年的场景。

乙醚日影像重现。医院供图

一楼还设有展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展示区域,另设106所中国高等口腔医学院校建院(系)时间表,经系统统计后通过三台电子显示屏清晰呈现。

内涵深刻

160多尊近百年泥塑亮相   “指上”阅览早期病历和论文

二楼起源厅详细展示华西口腔医学院早期的医疗教学科研,包括20世纪30年代的口腔医学教具、早期口腔医学生的毕业作品等。

“我们将珍藏在学校教学标本馆的160多尊泥塑模型挪到博物馆展示,它们都是20世纪30年代的任教老师,为真实展示临床疾病特意请成都市民间艺人制作的教学标本。这也是中国口腔医学教育最早的教学模型。“和之前馆藏的泥塑模型相比多好几倍,这也是第一次大批量集中展示。”顺着讲解员的手,记者看到,上百尊泥塑代表着上百种牙科疾病的患病情况。

泥塑。魏冯 摄

二楼还设有木制牙椅、金属椅、可调节的“智能”椅等不同年代的牙椅。

不同年代的牙椅。魏冯 摄

手绘教学用图。医院供图

二楼的几个多媒体触摸屏还展现华西口腔医学院医教研的关键环节。

其中,上世纪40—60年代的一面电子病历墙很吸睛,手指轻点触摸屏,点击医生姓名“宋儒耀”(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创始人,我国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选择“额瓣转移修复组织缺损临床病历”,入院证、病程记录、手术记录、病理报告等内容逐一呈现。

这是宋儒耀教授针对1948年入院的一位鼻旁皮肤癌患者,在手术切除同期采用额瓣转移修复切除缺损技术的重要记录,是现存最早采用“一期再造”(手术同时重新再造)理念治疗的临床病历。“在博物馆还能看到上世纪40年代开展的我国最早的三叉神经痛手术相关病历,当时不具备全麻条件,整个三叉神经痛手术是在局麻条件下的开颅手术,难度之大无法想象。”

还有一块是早期口腔医学生的毕业论文电子屏,它近1米高,点击触摸屏,便可看到众多知名口腔医学专家的毕业论文,论文标题、作者与封面有序排列,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是后期研究当时办学特点、学科发展的独特历史文献。

二楼展厅内,华西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医生与赵炳章患者持续33年的书信随访故事暖人心弦——1965年,患者赵炳章在华西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手术出院;1978年赵炳章提笔在随访信中写道,“我从内心非常感谢你们对我的精心治疗,使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此后又在1983年给华西医务人员写去感谢信,1986年随访信中报健康,“今年来身体良好,口腔病没有发过,冷热饭菜都能吃,觉也睡得好,感谢你们全体同志对我的关心。1994年、1995年患者家属给华西医务人员寄来感谢信,期间患者病情也一直没有复发。直到1998年,赵炳章家属寄来最后一封随访信件称,赵炳章不幸过世,享年89岁。

一封封泛黄的信纸,反馈着患者30多年的健康状况,也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写照。

患者在30年间寄回来的随访书信。医院供图

三楼展厅讲述着华西口腔医学院的红色历史,包括抗战岁月中的华西坝五大学(华西协合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齐鲁大学)联合办学、西南援朝医疗队及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的援疆援藏和从七十年代开始的医疗援非等故事。

这里还收集了从建院之初到现在的每一届毕业生的合影,并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

还有一面墙陈列了从华西口腔医学院走出的大师巨匠画像——北京大学口腔医学创始人毛燮均、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创始人陈华、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创始人席应忠、武汉大学口腔医学创始人夏良才、中国儿童口腔医学创始人王巧璋、中国口腔种植学创始人陈安玉、中国第一位牙医学博士黄天启、第一位女牙医学博士张琼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