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一条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


一千多年前,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交融新时期。


十年前,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


一个多月前,丝路花正开·“一带一路”十周年全球调研行采访组从四川出发,在全球寻找新的丝路故事。


通陆联海,大道如砥。我们循着这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路,深入到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的11个国家,走访川企参与的特色项目,与各国的政界、商界交流调研,向当地的专家学者取经问道。


聆听历史的回音,启示未来的征程。我们试图回答这样一个课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我们看到了什么?

看得见的变化

川企“出海”领域更宽、合作更深、质量更高

新西兰奥克兰,机场抵达通道的指示牌,只有两种文字:英文和中文。

波兰华沙街头,中国品牌的手机手表满大街可见。在我们入住的酒店,一楼的自动售卖机旁,放着中国品牌的扫地机器人。“四川造”电视搭乘中欧班列来到这里,市场占有率不断增长。

德国杜塞尔多夫国王大道,来自成都的女鞋,平均售价卖到3000欧元,堪比欧洲顶奢品牌爱马仕的价格。

位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国王大道上,Sheme打造的一个小小橱窗。

阿联酋迪拜,世界最大的购物中心(Dubai Mall)里,盒马超市的一串葡萄卖到了近千元人民币,海底捞火锅高峰期需要排队,自贡的扎染工艺品摆进了柜台。

老挝万象,蜜雪冰城的品牌形象“雪王”随处可见,中老铁路终点站附近的物贸集散中心前缀名为“四川西部陆海新通道”。

这些行走途中的掠影,让我们看见中国品牌海外征战的成果,川企闯荡世界的收获。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拓展海外市场的脚步,愈发铿锵。

成都海关统计显示,2013年至2022年,四川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规模从1535.3亿元扩大到3788.7亿元,年均增长10.9%。十年间,四川对共建国家进出口保持两位数的年均增速,高出同期全国对共建国家进出口平均增速3.9个百分点。

四川省商务厅副厅长梁勇则从另一个数据维度来概括十年间的成果:截至目前,四川与229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走出去”企业超1300家,全省约30%的对外贸易、90%的对外承包工程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

从川企“出海”的领域看,产品不断升级,边界不断拓宽——

这次全球调研行,我们见证了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一个属于“四川造”汽车。9月上旬,我们在阿联酋迪拜,见证140辆“四川造”汽车启动商用首发。总部位于宜宾的凯翼汽车,调转船头,于2021年开启全球化战略,在马达加斯加率先破冰,如今又加速驶向中东市场。

140辆“四川造”汽车即将开上迪拜街头。

另一个属于“中国造”高铁。10月2日,红色列车呼啸而过,印尼迈入高铁时代。正在印尼采访的我们,恰好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作为中印尼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雅万高铁不仅是印尼和东南亚首条高铁,也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在这其中,四川产品、四川队伍、四川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全线3.8万吨铁路钢轨,代表全球最高、最严的技术标准,全部来自“四川造”;地质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二号隧道,由“川军”中国电建水电七局攻克;供电调度系统,由川企提供。

雅万高铁正在通过17号桥。

这一路,我们看到四川在传统强项领域站稳脚跟,以四川为主要班底的研究机构: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从项目化走向平台化,结出新的硕果;四川水电“王牌部队”跨越喜马拉雅山,开发模式在尼泊尔落地生根;孟加拉国达卡绕城高速公路,川企从“施工队”转身为“承包商”“投资商”。

我们更欣喜地看到,在高铁、汽车等新兴领域,开放合作之路势不可挡,而四川以敏锐的眼光、务实的行动,搭上了快车,跑出了加速度。

从川企“出海”的模式看,创新不断涌现,逐步迈向高质量——

高质量体现在从注重规模向注重效益转变。意大利米兰,四川省外贸机械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在这里主营测量和削切工具,公司只有3个工作人员,却完成了超过200亿元的订单,通过大数据技术创新,实现“四川制造+欧洲代工”的生产模式。一条穿越阿联酋七个酋长国的铁路,沿线4个标段的货运设施由在川央企承建,合同总额约5亿美元,最高峰期也只有15个中方人员。“从既有的大土建、大基建的项目走出来,将触角深入到门槛更高、附加值更高的项目领域。”项目经理林令强说,他们依托阿联酋丰富的人力资源,大量聘用当地雇员,大大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EMO展上精致的机械制造产品。

高质量体现在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出海升级。老挝万象,老中铁路有限公司、四川省港投集团和在川央企中铁二局携手共建的万象北物贸集散中心正在打造;苏伊士运河上,四川路桥集团与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联合体,承建的全球跨度最大双翼平旋双线铁路桥已基本完工。

从对外合作的效果看,百花更加齐放,多元互动格局逐步构建——

行走在埃及、孟加拉国等国的大学校园,中文是热门专业,中国人是受欢迎的练习口语的对象。对外合作逐步构建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夯实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

教育交流合作,过去十年间,我省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创办四川海外孔子学院11所,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实施“留学四川”计划,打造四川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在川高校接受“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留学生超1万名。

人文交流合作,自贡彩灯先后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占据92%的国际灯展市场份额。

卫生健康合作,四川向莫桑比克等5个葡语系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是全国承派国家数量最多的省份;与西班牙、阿根廷等国家共建“天府云医·海外惠侨远程医疗站”4个,在捷克、阿联酋等国家建成中医药海外中心8个。

摸得着的机遇

跨越山海,寻找全新的、更广阔的机遇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采访行进中,我们感受到热气腾腾的商机、生机勃勃的未来。站在“一带一路”十年新的起点,有哪些全新的机遇在招手?

我们发现,通道的机遇,值得更加被看见。

从空中和陆地两条线,一路寻找中欧班列和中老铁路的印迹。成都、北京、柏林、华沙,经过两次转机,从华沙再改乘火车,我们终于抵达中欧班列的终点站:波兰罗兹。在这里的工厂,生产线平均每5秒钟有一台电视机下线。中欧班列无缝串联中国、波兰两端工厂供应链。过去几年,波兰工厂有五成比例的整机零部件由成都工厂生产并发运,今年已经实现100%“四川造”。

成都飞昆明,从昆明南站搭乘中老国际客运列车,经过9小时旅程,期间两次出境、入境检查,我们抵达中老铁路的终点站:万象南站。循着中老铁路的足迹,已有四川企业来到万象建立木薯种植基地,提供技术支持,当地农户种植,成熟后再收购运回国内。

“随着中国西部成为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等国际班列的主要始发点,西部大开发与国际大通道相关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出现‘双循环’的全面互动。”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说。

我们的多位采访对象均表示,用好中欧班列、中老铁路这两条重要通道,蕴含更多机遇。

波兰投资贸易局驻华办事处中国区首席代表尤德良认为,中欧班列不仅是一条物流通道,更将带动沿线相关产业上下游发展,“让通道的‘双向性’更强,具备更强的可持续性;让产业的‘互动性’更强,不断围绕通道做加法。”尤德良说,中欧班列的效用还应有乘数级的增长空间。

波兰罗兹斯博迪康场站。

老挝商会副会长万通·斯特坤赞同这一观点,在他看来,把中老铁路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对中老两国来说都是重大机遇。而以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等为纽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相互激荡,中国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和产业链供应链优势持续释放,也将为世界创造更多需求、带来更多机遇。

我们发现,转型的机遇,值得更加去抢抓。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化,这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形成了全新的广阔机遇。

地球上最不缺石油的地方,要搞新能源。我们在阿联酋看到,全球已并网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已投产,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加速驶向中东,抢占电车替代油车的历史机遇,川企也在这辆快车之上。

我们看到,外贸“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风靡海外。今年前8个月,四川“新三样”产品出口达109.5亿元,同比增长61.3%。

四川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如何发挥这些优势,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低碳转型,是未来“出海”的方向。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数字丝绸之路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引擎。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未来数字丝绸之路在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制造、智慧城市建设、跨境电商、数字文娱多个领域存在持续发展机遇。

我们发现,发展的机遇,值得更加去挖掘。

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当下,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以实现复苏转型,“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新型全球化合作平台为共建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我们行走的孟加拉国、印尼、埃及等国,都具有人口众多、发展迅速,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特点,川企可以更加充分发挥基建优势,在帮助这些国家的发展中实现共赢。

在发达国家,也有“发展”的空间。作为欧洲经济领头羊的德国,消费实力强,工业水平高。但我们的手机右上角,很少会出现5G字符,网络也经常不在线。老牌工业强国在5G等新技术领域还有进一步“加速”的空间,我们似乎又看见了一条四川高新技术企业“闯”欧洲的新路。

面向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在绿色、创新、数字等新合作领域探索中,还将持续向新而行。四川能做什么,将怎么做?我们拭目以待。

期待与挑战

“一带一路”第二个十年,以怎样的姿态再启新程?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脱钩断链的杂音不时响起。

变局中,世界期待新的动力。危机中,也总是孕育着新的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越来越多伙伴国家同中国双向奔赴,携手开启合作新篇章。而地处中国内陆的四川,又将以怎样的姿态再启新程?

此次全球调研行,我们一路走,一路取经,各方共识汇聚成三个关键词:合作、专业、智慧。这三个关键词,也是当前川企“出海”所面临挑战的集中体现。

共识之一,不要“内卷”,要“合作”。

“一带一路”背景下,出海寻求市场和发展机会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走访中,不少企业提到,当地最“卷”的是中国企业,为了拿下项目,有些企业不惜恶意降价,低价中标;还有企业为了拿下市场,不断让步,“预付款买货”变“垫款买货”,资金风险变大。大家一致认为,“内卷”做不大市场蛋糕,合作才能共赢。一些合作探索具有探路意义,例如在川央企水电五局与印度排名第一的工程公司合作,联手在第三国阿联酋开拓市场。意中交流协会主席、意大利四川总商会会长朱裕华也建议,意大利和中国要更加紧密地合作,一起去开拓“一带一路”新的市场,这些新空间比在欧洲争夺成熟度极高的本土市场要容易得多。

共识之二,不要“外行”,要“内行”。

川企“出海”,过去常常是在国内怎么干出去也怎么干,唯一的不同是配了翻译。如今情况有所改观,但专业化的程度,仍然是川企“走出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每个国别的情况千差万别,例如新西兰对规制要求高,合规成本也高,外国产品要打入新西兰市场极为困难;欧洲的消费者口味非常挑剔,成都女鞋既要坚持独特的文化,又做到与国际时尚相结合,才能站住脚跟。而专业化,体现在知己知彼,并善用所长,在这条路上,川企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共识之三,不要“蛮力”,要“巧力”。

借水行舟,事半功倍,“走出去”也需要更多智慧。在新加坡,川企新希望集团的布局不仅有实体工厂,还建立了海外发展总部,以新加坡为平台,深耕亚洲区域,拓展欧洲和非洲市场。我们在拜访迪拜商会时发现,长三角地区跟商会合作搭建创新平台,借力商会遍布全球的网络,帮助企业更快“出海”。

带着内陆腹地对于开放前沿的无限想象,我们即将开启“一带一路”下一个十年。

它承载着普通人的期待。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羊毛制品店老板潘迪跟着“一带一路”来到成都参加西博会,几天时间卖了7万多元人民币,他期待,未来让更多尼泊尔特色小商品“闯”进中国大市场。印尼雅加达,长虹工厂22岁的员工阿里正开心准备婚礼,他期盼能一直有这份稳定的收入,扛起养家的责任。新希望六和在埃及的第一座工厂,34岁的穆罕默德·拉马丹一个月能拿到8000多埃镑的工资,还带着村子里40多位同乡来工厂打工,拉马丹期待,工厂可以带动更多当地人就业。

它承载着企业家的期待。日前,四川日报全媒体联合四川省统计局社会经济调查中心,对100家川企进行了“一带一路”海外市场开拓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们对开拓海外市场的意愿强烈,但希望能得到政府部门更多的牵线搭桥、信息提供和相关培训,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缺乏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等情况的了解,又缺乏了解当地市场的人才,“走出去”容易两眼一抹黑,更期待得到相关的帮助。

它也承载着社会各界的期待。恢复航线,加大投资,拓宽合作领域,更加融入本地……关于未来,我们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跨越国界、时空和不同发展阶段,连接陆地与海洋,共建“一带一路”,正在续写一个个携手发展的新故事。

(丝路花正开·“一带一路”十周年全球调研行采访组)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图进入

“丝路花正开·‘一带一路’十周年全球调研行”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