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成博 吴晓铃 图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9月14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的“2023成都考古社教特别版”活动第一场拉开帷幕。先期报名的30名考古爱好者在考古领队的带领下,先后走进祝国寺村遗址的发掘现场和成都考古中心,参观考古发掘工作、听专家分享、品“文物下午茶”,开启一场探寻城市发展历史的City walk。

看似平常的土层与碎瓦 其实暗藏“玄妙”

从地铁9号线金融城东站出来,就离祝国寺村遗址不远了。这是一处明显经过规划所兴建的唐宋时期市镇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从全国范围来看,保存如此完好的唐宋时期市镇遗址十分罕见。

据遗址现场负责人杨波介绍,成都考古工作队从2022年3月开始发掘,目前发掘面积2800平方米,发现房屋、水井、墓葬、天井、灰坑、灰沟和道路等200余处遗迹,各类遗物3000余件。

秋日艳阳下,工人们仍在探方中一点点挖掘,放眼望去,似乎只有一片坑坑洼洼的灰色土地。隐藏其中的“考古玄妙”,只有跟随专家才能一一破解。

杨波在介绍祝国寺村遗址地层。

杨波带领大伙儿走近一面挖成垂直于地面的土壁,指着上面的字母和数字编号,然后告诉大家:越靠近地表的,年代离我们越近;越是靠下方的,年代就离我们越远。比如以数字2、3附加字母如a、b的,是代表地层;以字母L开头的,则是代表当时的道路。

这些地层与道路有时会重叠甚至互相打乱,因为过去的遗物和地层,并非始终均匀地被掩埋、沉降。杨波告诉大家,对于熟悉考古的他们而言,这些“混乱”都不是问题——通过新挖出来的土的颜色,他们可以判断出这里是否曾被回填过;通过土里夹杂的包含物,他们可以大致判断出这里属于什么年代。

“我们也从来不会去鉴定文物的真伪,因为我们挖到的都是真的。”杨波笑说,“所谓眼力,无非就是经验的积累。真的东西看过了,假的东西自然能轻松认出来。”

沟渠密布 古人对水资源的规划利用十分合理

对于考古专家们来说,最厉害的“眼力”并非辨认器物的真假,而是“透物见人”——通过普通人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蛛丝马迹,推断并重现遗址当年的种种生活场景。

杨波为考古爱好者们讲述祝国寺村遗址发掘过程。

走在祝国寺村遗址考古挖掘现场,脚下随处可见破碎的陶和瓷片。杨波指着一个像“贪吃蛇”套在一起首尾相连的碗说,这种叠成圆环的碗,在当时主要是用来镇宅的。

既然是镇宅,那自然说明此处曾有宅院。事实上,这片区域在唐宋时期就是一个建筑群,并且是一个沿着主干道在两侧形成居住规模的古代市镇。

“你们看这些房屋的大门,很多都侵占了部分街道。”杨波指给大家看地面划出的道道线条,“房屋侵占街道的情况很常见,都想把自己家的门尽量往外扩一点,于是道路往往会变得越来越窄。”

但这处区域最令人赞叹的还是排水系统——陶砖砌出的暗渠、陶瓦覆盖的小水沟、青砖堆砌的大水沟……“成都城在唐宋时期,有着十分发达的排水系统。”杨波说,“这处遗址的很多地方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水的规划和利用,非常合理。”

毕竟成都地处气候温润的西南,天然水系发达,“而且这一区域离锦江也很近,附近还有小支流。”杨波说,“古时候的人们,肯定会格外注意预防降雨或涨水造成的泛滥危险。”

有趣有料 沉浸式感受如何找到重要遗址现场

下午的分享会在成都考古中心继续进行,杨波给大家展示了此前发掘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并介绍了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找到这处重要的遗址现场的。

祝国寺村遗址的这处现场,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20年3月公布的有关琉璃厂五代至宋元时期瓷窑遗址关系十分密切。据杨波介绍,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墓葬中,80%的陶瓷器物都来自琉璃厂窑,由此可见这一陶瓷生产基地的规模和销量。“所以,我们需要解决一个基本的问题:这么多的陶瓷器具,生产出来之后,主要在哪里集散、销售?那么大一个窑,那么多产品,不可能出炉了就直接拉走吧,总得先登记造册,然后打包外销。那么交易场所在哪里?”

结合文献记载和此前的考古发掘线索,考古队员慢慢找到了这里。仅仅挖了几条探沟后,就发现了大量陶瓷碎片。接着,房屋的柱洞、院落的天井、支撑宅基的砖瓦、铺设路面的卵石,甚至细细的车辙印……都一一显露在大家眼前。

通过对这些遗迹和出土文物的考察分析,他们发现祝国寺村遗址在唐宋时期曾有过相当规模的建筑群。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很可能其生计日常也与琉璃厂窑的生产工作密切相关。

围绕着这个巨大的产业,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市镇,镇上除了住房之外,还有酒楼、税务衙门、寺庙、店铺等公共建筑。随着时间推移,朝代更替,这个小镇渐渐衰败,越来越多的墓葬出现在周围。原先略显枯燥的考古工作,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变得趣味满满。

在知识的讲授之外,成都考古中心还给这批幸运观众们准备了特别的小点心——小饼干印上了东华门遗址出土的兽面纹瓦当的纹样。

成都考古中心为大家准备的特色点心。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诸如今天这样的“2023成都考古社教特别版”活动接下来还将继续举办,市民可以关注“成都考古”微信公众号,了解并报名参与后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