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国平 颜婧 王吉南

1843.69亿元——这是宜宾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全省第三。

3.3%——这是宜宾前三季度的GDP增速,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宜宾发展迅速。

宜宾三江口(曾朗 摄)

去年宜宾GDP达到2601.89亿元,跃居全省第3,实现了近20年来的历史性突破。

宜宾市委书记刘中伯说,这为宜宾加快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这是宜宾结合自身实际,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明确的目标定位之一。

如何落实好省委全会精神要求、抓好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历史机遇?近日,川观新闻记者专访了宜宾市委书记刘中伯。

“空间大三角”

能够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与联动辐射

川观新闻记者: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落实到宜宾,您如何看待这个发展机遇?

刘中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宜宾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特别是省委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宜宾建设国家创新型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支持宜宾等川南城市与渝西城市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协同建设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

这进一步提升了宜宾在成渝地区和全国大局中的区域能级和战略位势,将更加有利于宜宾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参与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更加有利于争取成渝重大项目辐射宜宾或在宜宾布局落地;

更加有利于共同推进长江上游港口群建设,加快建成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更好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

更加有利于加强与成渝知名教育科研机构合作,打造成渝地区区域科教中心。

宜宾大学城: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和西华大学宜宾校区(曾朗 摄)

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将第一个省级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布局在我市,明确了三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绿色发展示范区、创新型现代产业集聚区、国家产教融合建设示范区、四川南向开放合作先行区”的“四区”定位,提出“把三江新区建设成为四川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为全省省级新区建设探索新路、作出示范”等重要要求,将三江新区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我们高质量规划建设三江新区、创建国家级新区指明了主攻方向。

川观新闻记者:近年来的迅速发展,让外界看到宜宾已抢得发展先机。您认为宜宾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具备哪些比较优势?

刘中伯:去年宜宾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601.89亿元、跃居全省第3,实现了近20年来的历史性突破,为加快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空间支撑看,宜宾与成都、重庆构成经济发展“成长金三角”。宜宾地处成渝贵昆四大城市“X”交汇处的中部顶点,与成渝两个极核形成均衡的“空间大三角”,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能够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与联动辐射。同时,宜宾还具有直接辐射吸纳川滇黔结合部3省近3700万人的显著优势。

从产业支撑看,宜宾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宜宾呈现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良好态势。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去年五粮液集团成为全省4个跨越千亿台阶的工业企业之一。智能制造、轨道交通、汽车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成全球最大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产业基地,宁德时代计划投资1000亿元在宜宾建成150GWh的全球最大锂电生产基地。

宜宾临港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产线。张航 摄

从科教支撑看,宜宾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目前有四川大学研究生分院等高校12所、在校大学生7万余人,明年将超过10万人;宜宾同济汽车研究院等12所科研机构和欧阳明高、邓中翰院士等工作站入驻运行,科教资源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宜宾新兴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的有力支撑。

从交通支撑看,宜宾是国家明确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京昆、兰广”两大重要通道交汇点,是63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是川渝滇黔四省(市)中唯一列入全国50个铁路枢纽的地级市、西部陆海新通道3条主通道之一,是西部地区同时具备铁、公、水、空立体交通城市之一。

宜宾汽车城(曾朗 摄)

从开放支撑看,宜宾是成渝地区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和沿江开放高地。宜宾是66个全国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之一、省委确定的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建成国家临时开放口岸、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宜宾协同区、宜宾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第一个省级新区,是全省最具条件建成国家级新区的区域。

从城市支撑看,宜宾是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近年来,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等,宜宾由“单核带动”向“多极驱动”转变,构建了“一城三区”竞相发展格局。同时,通过在全省率先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重塑了宜宾高质量发展新版图。

六大举措

构建“三中心”奋斗目标

川观新闻记者:7月30日,宜宾市委召开五届九次全会,贯彻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提出“到2021年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2025年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宜宾将从哪些方面着力?

刘中伯:一是高质量建设三江新区,全力打造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核心引擎。紧扣“四区”定位,充分发挥三江新区动力之芯作用,大力引进一批头部企业、骨干配套企业,加快建成宜宾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能级平台和高质量增长极,为全省省级新区建设探索新路、作出示范,到2025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力争建成长江上游沿江第三个国家级新区。

二是高质量建设现代交通强市,全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内联外畅、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三是全力打造成渝公园城市示范市。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做好“山、水、城、人、文、业”六篇文章,高标准高品质开发建设三江新区、南部新区、岷江新区、天原片区、纸厂片区等城市新区和重点区域,力争到2025年中心城区面积达2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40万,辐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

长江第一湾(罗平 摄)

四是高质量建设经济强市。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重点打造2000亿元食品饮料、1500亿元电子信息、1500亿元先进材料、1000亿元装备制造、1000亿元能源化工等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推动宜宾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跨越。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消费中心、大数据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全力打造长江上游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培育壮大竹、茶、蚕、猪、渔等特色农业产业,力争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市。

五是高质量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区域科教中心。推进大学城科创城建设,以“双城、三园、四基地”为主要承载区,积极参与中国西部科学城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到2021年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10万人,建成10个院士工作站(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基地。

六是高质量建设成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全力打造内陆沿江开放高地。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抓手,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及产业链发展布局,加快构建区域内相对完整产业链。深层次开展区域合作,加强同成渝贵昆等周边城市的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北部湾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合作,扩大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全方位融入

依托成渝,推进川南一体化发展

川观新闻记者:双城经济圈中,您认为宜宾应该如何处理好以下三者的关系:宜宾这条“支”与省会城市成都这个“干”的互动关系?宜宾与极核城市(重庆、成都)的融入关系?宜宾与川南城市的合作关系?

刘中伯:我们提出“依托成渝、融入川南”工作导向,加强与成渝双核的功能协作,全方位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是紧紧依靠成都带动。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干支互动、协同发展”原则,支持宜宾建设跨区域合作先行示范市,不断增强成都“极核”功能,推动宜宾加快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两市在2018年10月签署共建成宜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园合作协议等“1+13”合作协议,今年5月又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跨区域合作先行示范市等“1+5+2”合作协议,合作越来越紧密,领域越来越广阔。

比如,在功能平台方面,推动成都、宜宾重大功能平台跨区域统筹联动,共同构建高能级合作载体。在产业布局方面,宜宾作为成都产业的补链、延链、强链重要基地,按照“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宜宾”“总部在成都、基地在宜宾”“下游在成都、上游在宜宾”的产业互动模式,推动极米智能光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成宜国际物流园、医药产业配套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共同打造产业生态圈。在南向开放方面,共同在国内外举办投促和展会活动,共同推进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基地建设,打造四川南向开放合作先行区。

同时,我们与成都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党政领导每年一次联席会议、分管领导半年一次会商、牵头部门季度一次协商,两市企业、部门(单位)和县(市、区)定期交流合作,形成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宜宾三江新区长江大桥入口处(曾朗 摄)

二是积极争取重庆支持。今年6月,我们同重庆市发改委、两江新区签署了合作协议;7月16日,重庆医科大学与我市达成合作共识;10月10日,西南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带队来宜洽谈,与我市成功签署合作协议;10月26日,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我市签署合作协议。同时,我们着力加强与渝西城市的协同发展,共同建设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进一步提升对川渝滇黔结合部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协同推进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川南四市区位优势、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具备非常好的条件,各区域城市规模等级相当、空间形态聚合,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较高,具有发展区域经济、流域经济的独特优势。

我们坚持产业互补、协同发展,全力配合推进川南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医药等产业联盟组建;

坚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确保如期完成成宜高速,加快建设成自宜高铁宜宾段(川南城际铁路)、渝昆高铁;

坚持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创新生态保护治理联动机制,建设区域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平台;

坚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探索推进社保“一卡通”服务,制定市场主体“川南四市通办”方案,积极推动政务服务同城化。

宜宾三江新区中车铁投智轨生产线。庄歌尔 摄

通过这些举措,努力把川南经济区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次级增长极、成渝地区人口和产业的优势承载地、成渝双核的重要功能配套区、成渝地区南向出海和沿江开放的桥头堡,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做出新的贡献,宜宾也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