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张雨

“能现场解答的问题,不要带回办公室。”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调研组基层调研期间,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能现场解答,却不现场解答,稍作勾连,无外乎几个原因。一是作风问题。有些干部无所谓群众想法,认为大部分问题已解答,留几个无伤大雅;二是顾虑问题。少数干部怕担责,不是考虑问题本身是非曲直,而是如何使自己处于灵活位置,留下回旋余地;三是解答容易执行难。拿出缓兵之计,搞个权宜之策,带回办公室慢慢研究,等一等、拖一拖,慌什么,明日再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拖”让自己舒坦,但“拖”不出群众满意。基层作为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也是矛盾纠纷的集中地。调研走访,本就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怕就怕干部面对问题“躲猫猫”,碰到矛盾绕弯走。

一定程度而言,拖延问题就是逃避责任。多数情况下,调研找到的问题,不是一般性问题,而是复杂疑难问题;向干部提问、求助的也不是“普通人”,而是身处困境、遭遇难题的群众。于此“两难”叠加之下,求助者更想听到干部明确回答,给出解决办法,而不是耍套太极拳,念起拖字诀,绕来绕去不涉具体。换位思考,搁谁心里好受呢?

基层一些问题,起始阶段并不复杂,当事人情绪也不激烈,往往是越拖越大、越拖越难。表面上看,拖延回避,换得一时安稳。然而,潜在问题没解决,内在冲突未消失,待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损失可能无法弥补。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我们既有摸着石头过河留下的老问题,也有发展起来以后的新问题。若老问题拖而不决、新问题再成阻碍,只会累积更多矛盾困难。迎难而上、百折不回,敢于在矛盾焦点上砍一刀,才是干部应有的勇气。

当然,化解矛盾不光靠勇气。矛盾因对象不同、成因不同、性质不同,该慎重的亦该慎重,但慎重不是拖延和回避的借口,而是注重方式方法。核心一条,面对矛盾时,有没有尊重人民、怀揣感情。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的片面认识,明确指出,“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话语值得我们深思。

心系民生才会直面民瘼。人民是什么?不仅是一个抽象集合词,更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任何个体在遭遇困难时,都盼望有人及时拉一把、扶一程。面对这些诉求,若该说话的时候失声,该对话的时候回避,总以“再研究研究”“一直在研究”回应,就会让人感到无助、无望。

从这个意义上说,“能现场解答的问题,不要带回办公室”,值得点赞,小细节连着大民生,好作风才能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