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派东风到此时,春晖无尽满园枝。4月17日,2023年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活动正式启动。这件盛事是四川重大文化工程活动之一,也是近年来四川首次省级层面覆盖全年龄段的川剧官方大汇演。从4月下旬至5月中旬,来自省内外19家川剧院团(单位)的300多名川剧优秀演员,送上28场精彩演出。为此,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版、川观新闻文艺评论频道特约相关专家、学者撰写评论,对本次汇演进行点评,敬请垂注。

王奇 王昆

川剧《江姐》取材于小说《红岩》,沿用歌剧《江姐》剧本,以江姐为叙述视角。该剧挖掘红岩精神中的英雄人物故事,在继承老一辈创作思维和艺术手段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在音乐设计中,采用最具川剧特色的高腔作为全剧音乐的主体,将家喻户晓的主题歌《红梅赞》按川剧的唱腔特色重新谱曲和设计,总体伴奏上保留了川剧高腔“帮、打、唱”的特点。

《江姐》是川剧的一部经典之作,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在时代变迁中,《江姐》也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变化并没有脱离其所表现的特定历史时期,而是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该剧从新中国成立前的重庆开始,以渣滓洞刑场为结束。在这一年半内,集中表现了江姐等革命志士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崇高精神。《江姐》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望和再现,更是对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回顾和总结。该剧以大时代为背景,在表现大时代中进行艺术创新与探索。

在川剧《江姐》中,江姐的人物形象刻画展现了她的信仰与力量,在红岩精神的主导思想下,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揭示着在时代的发展中人们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江姐在小说中以配角形象出现,但在川剧《江姐》中,江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主角形象,这当然源于编导的巧思匠心。

编导首先摒弃主题先行、老气横秋的创作态度和脸谱化、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式,因为在观众审美趣味日渐多样化、观看体验日臻熟稔的当下,为完成宣传目的而塑造一个过于完美无瑕的人物,已经无法再打动观众。

因此,《江姐》的创作,从具有当代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的视角切入,重新认识、发现英雄,用足够令人信服的情节设置和有血有肉的性格描写,完整展现了江姐如何成长为英雄的人物弧光,为江姐坚定、勇敢的人物性格塑造,提供充足的戏剧逻辑和现实依据。

江姐这个人物的创作,展现了其生命轨迹中蓄积的能量迸发的发展过程,着重描写了其理想信念的坚守笃定与在危难时刻果断选择的人物魅力,塑造出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人物形象。

红岩精神来自于革命战士,而江姐的红色精神来自于她本身,江姐对儿子的舐犊之情和对爱人的忠诚,凸显出一位女性内心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在新时代传承江姐的红岩精神,是对发展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启发。这种方式赋予了她时代特征,通过对江姐的人物细致刻画,将女性独有的情感和细腻展现出来,并结合当代女性的坚强勇敢,川剧《江姐》将江姐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与灵魂。该剧对江姐事迹的演绎和人物的刻画,是对革命烈士红色精神最好的传承。

川剧《江姐》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舞台表演,它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共鸣和引发了深入的讨论。观众通过欣赏该剧,深刻感受到江姐伟大的品质和奉献精神,进一步激发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扬的热情。这种传承并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为了将红色精神融入当代社会,凝聚全社会的力量。

在当代社会,传承江姐的红岩精神,对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纪念,更是对新时代的回应和响应。川剧《江姐》通过深刻的艺术表达和红色精神的传承使命,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弘扬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该剧通过创新和探索,将红色基因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灵魂,激发观众对英雄主义和红色精神的思考与认同。

作者简介

王奇,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专家智库成员。

王昆,四川传媒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