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有着重大意义。


近年来,南充准确把握“赈”的核心要义,以稳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为“初心”,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使命”,系统推进以工代赈各项工作。


即日起,四川日报南充全媒体中心推出“以工代赈 枝叶关情”主题策划,走进多个项目现场实地探访,讲述以工代赈助农增收、富民兴村的鲜活故事。


敬请垂注。


川观新闻记者 张斌 拍摄剪辑 熊城

6月7日下午3点,艳阳高照,南充市高坪区老君街道办事处新农贸市场旁,一排排新商铺光亮整洁。

刘荣隆拉开一家商铺的卷闸门,带着3名工友,匆匆忙忙将一件件钢管等建筑施工材料搬上车。不一会儿,他将带领工友赶往自己的小工队。

老刘是老君街道办事处莫家垭村村民,一年前他还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泥瓦匠。“现在常跟着我务工的就有7个人,成立这个小工队还得从以工代赈项目说起。”交流间,老刘按捺不住心里的小兴奋。

通过以工代赈,村民建起了自己的小工队。熊城 摄

去年3月,高坪区老君街道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以工代赈项目开建。该项目计划在新修建的市场旁改建村道公路2.125公里、新建环形道路1.7公里、整治排水渠道440米。

“项目是公益性质,不但要打通群众赶场的断头路,更要带动周边群众就业。”老君街道办事处主任赵星星介绍,本着“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的管理办法,项目面向街道办群众招收务工人员,干过几年泥瓦匠的刘荣隆也自愿报了名。

“其实以前的技术也不大熟练,刚进项目组还有点心虚,担心拿不动活。”老刘笑着说。

“这种心态在务工群众中挺普遍。”高坪区以工代赈办主任石宇介绍,项目前后吸纳务工群众近160人,绝大多数都是缺乏施工技术的重点人群和滞留在家群众,为了打消务工群众担忧,南充市高坪区以工代赈办联合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组织开展务工群众培训40多次。

“通过几次培训后,我原先只会砌砖、盖瓦的活,后来也学会了钢材焊接等技术活,工资都跟着涨了。”老刘介绍,参加以工代赈项目,自己前前后后赚了近4万元。

感受到实实在在收益的不单是老刘,据统计,老君街道以工代赈项目发放劳务报酬87.94万元,占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的22.15%,实现街道群众人均增收5462元。

值得一提的是,老君街道项目还是四川省“一卡通”平台发放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先行试点之一。自开展试点以来,当地不断优化发放流程,从管理上杜绝了挤占、挪用、冒领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

“每一笔钱都清清楚楚,直接到账。”谈话间,老刘还翻开手机,拉着记者查看此前每一笔到账记录。

靠以工代赈攒的钱,刘荣隆购置了一些简单的施工用具,拉着几位工友揽起了活。“现在,周边村子有简单的建筑活,我们几个人都能撑得起。”老刘说。

目前,通往老君街道新农贸市场的所有基础设施已经修建到位,190个摊位也将陆续迎来商家,以工代赈的一项项“乘法”效应正惠及一个个“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