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胡容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每到夏天,遇到雷雨天气家里要被打烂几个电器,电视换了好几个,打雷声就像在耳边打的一样,声音太吓人了,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高压线电塔离住房的距离是多少?”10月13日,泸州市纳溪区东升街道方水村二社的爆料人胡少云(化名)通过四川在线“问政四川”平台和川观新闻民情热线求助通道反映,怀疑是因为高压线塔离家太近的原因,才导致每逢打雷家里电器容易被打烂。


10月15日至10月26日,记者两次去往现场了解情况,分别采访了爆料人和周边群众、相关电力公司。



村民质疑

8台电视机被打烂 高压线塔惹的祸?


10月15日,记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东升街道方水村二组见到胡少云。站在胡少云家房屋前,记者看见屋后的高压线塔,绕到胡少云家房屋后竹林里,高压线塔被栅栏围在竹林外,塔周围长满杂草。

邱先生家背后的高压线塔 胡容摄


记者围绕高压线塔走了一圈,发现胡少云家是离这座高压线塔最近的一户村民。“家背后的高压线塔是2008年修建好的,当时我的房子还是一层的平房,也没让搬离。2010年,我同哥哥一起把老房子翻修成现在3层楼房。”胡少云说。


翻修后,胡少云一家也只有偶尔回家住一下。


2018年,胡少云决定回老家居住。“近两年夏天只要遇到雷雨天,没有拔插头的电视机总会被烧坏,今年夏天就烧坏2台电视机。这两年陆续烧坏了8台电视机,连冰箱和微波炉都被烧坏过,损失近万元。”胡少云说。“电器被烧烂都是小事,夏天打雷时才让人害怕,今年夏天,我们被一个雷惊醒,当时感觉雷就打在我们面前,吓惨了。”

距离邱先生家背后15米远的高压线塔  胡容 摄

胡少云告诉记者,最开始他们以为打雷声音大和家门口两棵大树有关。为此,今年年初,胡少云把门前的两棵大树砍掉,没想到,今年夏天遇到雷雨天气雷声一样大,电视机还是被烧坏了。“后来我们怀疑是离高压线塔太近的原因,因为我们问了同一个组其他村民,他们都没觉得雷声很吓人。现在只要看天气情况不好,我们都先把家里电器的插头拔了。”

除了害怕,胡少云还担心离高压电线塔太近会不会对身体有损害。“我女儿现在怀孕了,基本都不回家来住,担心有辐射。”

雷磊(化名)住胡少云家对面,走路到胡少云家大约5分钟,但他表示自己家离高压线塔距离比较远,还没遇到胡少云家这种情况。

部门回应

家电打烂跟高压塔无关 距离符合标准


“高压塔不通电,上面的线路才是通电的实体,塔本身是不会对居民带来什么影响。”国家电网泸州供电公司多名工作人员表示。

既然高压塔对居民没有影响,高压塔上通电的线和胡少云家的距离在安全范围内吗?记者查阅多方资料,发现关于高压线和房屋距离,有两个标准——

一个标准是2014年10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简称《规范》),称220KV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最小水平距离2.5米


另一个标准是《四川省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条例》(简称《条例》),相关规定显示,154—330千伏,且导线边线向外侧水平延伸并垂直于地面所形成的两平行面内的区域距离为15米的区域,属于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


10月20日,记者跟随国家电网泸州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一行到纳溪区东升街道方水村二社进行现场勘测。据国家电网泸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工作人员杜清波介绍,经工作人员用红外线激光测距测高仪器进行现场勘测后,胡少云翻修后的房屋,距离高压线塔中心的导线边线15米,不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

“胡少云住房背后的高压线塔是2008年四川省电力部门修建的,而胡少云的住房是2010年翻修,并且没有在高压边线保护范围内,所以没有进行干涉。”

新的问题

住建部和四川省的规定有冲突 遵循哪一个?


记者还留意到,紧挨着爆料人胡少云家,黎羽(化名)的房屋也离高压线塔、高压线边线比较近。黎羽表示,自已家里没电视,但高压线塔建好后,每逢雷雨天声音有点大。

据国家电网泸州供电公司工作人员现场测算,高压线边线距离黎羽家仅6米距离。记者注意到,虽然这个距离符合住建部《规范》中——“220KV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最小水平距离2.5米”的规定,但按照四川的《条例》中规定,黎羽的家就处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15米内),这是不被允许的。

“两个规定明显就有冲突,该遵循哪一个才能真正保障我们的安全呢?”有村民又提出了这样的质疑。

针对胡少云等村民反映的逢雷雨天气,雷声大、打烂家用电器这一说法,杜清波表示:根据现场勘测情况看,可能与胡先生家安装了地线有关,就只有等打雷的时候再进行核实。

在四川有困难,找问政四川。如果您在四川遇到了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请登录四川在线“问政四川”平台或川观新闻·民情热线求助通道留言反映、求助或建议。我们将充分发挥平台的互动联系作用及舆论监督功能,第一时间传递民声,推动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听得见声音,看得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