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群山叠嶂”,科技大省如何“再攀高峰”?
——来自四川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的一线调研
川观新闻记者 钟莉 胡敏 刘莉 李欣忆 徐莉莎 吴忧 王若晔 何海洋 吴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考察,强调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
从一域谋全局,作为科技大省,观察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四川无疑是绝佳窗口。5月,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从省会成都出发,一路到访绵阳科技城、川南重镇宜宾,从成都平原到川南丘陵,山势越来越高,就像科技创新连绵不断的群山,而四川,一直行走在勇攀高峰的漫漫征途。
将视线聚焦到这一年间,向着群山之巅行进的路途,究竟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热潮
科技创新的热潮,正从大院大所大学,不断向企业园区城市蔓延
5月的宜宾,新地标“三江之眼”惊艳亮相。站在“三江之眼”远眺,长江向东奔流,大学城、科创城、产业园尽收眼底,三江新区已渐成气候。
5月10日,一场发布会更是让三江新区再度被聚焦。超百家媒体涌入宜宾极米智能光电产业园,在这里,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米科技)向全球发布全新技术及多款新品。
5月,极米科技在宜宾举行新品发布会。
“让我们一起见证投影行业全新技术——Dual Light超级混光今天正式发布!”发布会现场,极米科技产品经理杨雪松难掩激动。经过潜心研发,极米科技推出的超级混光技术,将激光和LED光源合二为一,弥补了单一固态光源的短板,实现超高亮度、色域、色准的观影体验。
极米科技全新的光学技术展示。
去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极米科技全资子公司——宜宾市极米光电有限公司考察,勉励企业做出更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年时光飞逝,极米科技以全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前行的足迹,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迈进。
极米科技首席营销官田峰向我们透露了两组数据:一是3.77亿元,这是2022年极米科技投入研发的总费用,研发费用占收入比重从2021年的6.51%提升至8.93%;二是72项,这是2022年极米科技新增授权发明专利的数量,去年一年取得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到公司创立9年来的接近40%。
宜宾极米智能光电产业园。
视野放到全省,科技创新的热潮,正从大院大所大学,不断向企业园区城市蔓延。
我们看到,一些身影翩然登场。重大科技专项的攻关,过去主要是高校、科研机构唱主角,最近一年,科技型企业、创新联合体的身影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重要。2022年,四川集中力量办大事,共启动航空与燃机、川猪、生物育种、生命健康、工业软件及信息安全5个重大科技专项。同时,还有7个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公布,榜单金额总计4950万元,面向省内科技型企业、联合体、高校、科研机构等征集揭榜。可以预见,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一批重大产品将面世,重大技术将突破,重大工程将得以支撑,重大民生将得以服务。
我们感受,城市之间创新竞速。2022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在德阳举办,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宜宾启幕。以大会为平台,加速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紧密协作,先进水电装备、氢能、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分别在德阳和宜宾组建。龙头企业发挥出题者作用,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从2022年至今,四川已组建4个创新联合体,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载体。
我们注视,一台设备装船启程。2022年8月,一台超静音智能钻机从四川出发,通过海运发往非洲,这是四川自主研发制造的国内首台超静音智能钻机,首次走出国门。这台钻机,凝聚着多项技术突破成果,全钻机降噪技术,为钻机配备吸音墙,每平方米上万个吸音孔,装满吸音材料,钻机作业噪音可降至白天55分贝以下、晚上45分贝以下。过去一年,四川成功研发出超静音智能钻机、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齿轨列车等21个重大产品,成功培育天府黑猪、川油101等269个农畜新品种。
科技创新热潮涌动,科技成果不断上新,这些显性的变化背后,一定有隐性的变化、尚未被大众所知的变化,在酝酿、催生。
我们不禁要问:热潮涌动的背后,还有什么值得被看见?
塔尖
科技创新的塔尖,正勇闯“无人区”,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多四川贡献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处于“创新金字塔”的塔尖位置,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担当主力军。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认为,当前的国际竞争,已由贸易战转向科技制高点与顶尖人才的争夺,其显著特点是由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科技教育人才统筹布局,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越面向科技前沿,路途就越艰险,过程就越艰难。四川科技创新的塔尖,目前风景如何?调研组来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设计部(以下简称航天科技七院七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核动力院)寻找答案。
航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搭载新一批航天员,成功与中国空间站交会对接。位于龙泉山脚下的航天科技七院七部,承研了中国空间站的物资管理分系统,是中国空间站的“精装大师”和“智能管家”。而此时,20多公里外的怡心湖畔,核动力院的科学家们,正为“国家名片”华龙一号的批量化建设殚精竭虑。
调研过程中,他们都提到,目前各自领域科技创新的阶段,已进入“无人区”。
“华龙一号目前正在攻关的30多个重要改进项,已经没有参考了。”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总工程师李海颖说,华龙一号让我国核电技术从跟跑实现了并跑,4个示范工程已在去年建成并稳定运行。但当中国核电技术迈入第一方阵,从并跑到领跑,没有了追赶目标,需要他们在高科技含量、高不确定性、高性价比条件下和国际高手竞跑,这是一条全新的赛道。
座落于成都怡心湖畔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5月5日下午,调研组正在航天科技七院七部采访,一则消息从“太空”传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转入独立飞行阶段。面对调研组的激动,采访现场科研人员们显得很“淡定”,因为在他们的时间表上,更能“装”的天舟六号已经过他们神奇的“手”装配完成,整装待发。天舟六号已成为世界上运货能力最强的货运飞船之一。航天科技七院七部党委书记迟克亮介绍,经过多年攻关,他们实现中国空间站物资管理“从无到有”,当前的核心是围绕未来载人航天任务需求,解决“从有到优”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瞄准前沿,布局空间站应用与发展、载人月球探测等重大工程项目,涉及众多的核心技术攻关,都不再有前人经验可循。
怎么勇闯“无人区”?
一场聚力从追赶到引领的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改造正在开启。改造的依据,是创新规律——系统工程、周期长、不确定性高、资金需求大、人力资本为主、国家需求与自由探索并存。
核动力院副院长唐传宝介绍,去年他们出台“科技创新36条”,有针对性地打通创新堵点。针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起动员、组织、运行的基础制度,面向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建立技术指标对比目录,梳理瓶颈短板,形成科技创新技术清单。
针对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瞄准核心业务,重点部署一批符合国家规划且属于院重点研发方向、但上级尚未立项的项目。同时,试点“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等机制,建立院自主投资科研项目柔性考核与容错报备机制。
核心技术攻关,关键靠人。航天科技七院七部不断优化人才结构,550名员工,平均年龄不到36岁,基本形成了以40岁为核心、35岁为中坚、“90后”为补充的科技人才梯队。同时,进一步打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始终坚持向科研一线人才和骨干人才倾斜的价值导向。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全力支持员工申报创新课题,大量青年科技人才在干事创业的平台上迅速成长起来。核动力院加大对雏鹰人才、精鹰人才等高潜力人才的培养力度,试点人才培养与人才项目同步管理,“人才特区”加速建设。
调研组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设计部采访。
创新“国家队”云集的四川,始终牢记“科技创新是‘国之大者’”的殷殷嘱托,主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四川的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核技术、高端无人机等科技攻关走在全国,甚至世界前列。去年,四川有3项科研成果获评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科研团队实现了我国量子互联网基础研究“从0到1”的重大突破。
底座
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主角地位更突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如果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金字塔塔尖,那么金字塔底座基数庞大的,则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也是创新成果的使用者、受益者。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基础研究支撑不够、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到位等难题制约着企业自主创新。
这一年,以四川为观察窗口,企业自主创新有哪些新风景?
成都天府软件园,极米科技的员工们憋着一股劲,准备在“618”电商狂欢中卫冕投影品类的第一。经过近十年创业,极米科技基本形成以成都为研发和市场中心,以宜宾为生产制造基地,立足国内市场开拓全球市场的全新布局。
调研组先后来到成都办公区和宜宾工厂,与技术团队交流中,他们都提到一个显著变化:过去极米科技的创新主要偏应用层面,现在开始向底层的基础研究拓展。
基础研发需要砸钱。极米科技大幅提高研发投入,2022年公司投入研发的总费用同比增长达到43.49%,创近年来的新高。
更需要人才支撑。今年3月,极米科技正式启动全球博士招募计划,名额没有上限,只要足够优秀,就能加入。
“应用创新让极米做到了国内行业第一,而底层的基础研究将支撑我们开启‘做世界第一投影品牌'的新征程。”极米科技首席营销官田峰说。
为支持极米科技这样的企业开展基础研发,四川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运行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项目2000余项。同时,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推广“科技创新券”,发放“天府科创贷”,2022年省级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科研经费7.5亿元、同比增长38.9%;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3551.4亿元、同比增长40.1%。
初夏的涪江水波不兴,但澎湃的动能在这里孕育。
在涪江畔的绵阳经开区,调研组走进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玖谊源科技),一眼就看到摆在门口的3台医用回旋加速器。公司市场部经理唐毅告诉我们,这是刚刚完成调试,即将发运的产品,售价均超过1000万元,“价格比进口设备便宜了将近一半。”
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开展医用回旋加速器研制生产。
医用回旋加速器,是制备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的关键核心设备。2021年,全球已有超过1500台,不过,没有1台是“中国制造”。关键设备依赖进口,造成诊疗费用高企,前些年做一次PET/CT检查就要上万元。
座落于涪江畔绵山之上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跟玖谊源科技颇有渊源。公司技术团队成员,大多曾在这里工作学习,61岁的公司副总经理黄文荣也刚从这里退休。
早在2007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便启动了医用回旋加速器研发,逐步攻克小型化、稳定性等难关。如何走出实验室,实现落地应用?科技成果转化,是最后一道难关。
黄文荣介绍,由国资参股、主创团队持股、战略投资方参股及民营资本控股,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玖谊源科技实现了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科技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去年,率先实现国产之后,公司签下了8台的订单,首批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在医院投用。
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开展医用回旋加速器研制生产。
绵阳经开区,玖谊源科技的新厂区建设进入尾声。“今年8月投产。”唐毅介绍,项目建成后,年产规模100台,将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用回旋加速器生产基地。
从极米科技和玖谊源科技的创新样本,我们发现,一年来,不管是基础研发还是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主角地位都更加突出,不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据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透露,去年以来,四川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倍增”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行动。截至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1.4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86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8家、居西部第1位。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网友768025 2023-06-0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Jay5946 2023-06-01
科技创新,勇攀高峰!
内江东兴李开萍 2023-06-01
科技需要创新,创新提升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