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出“天府好粮”
——来自四川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一线调研
川观新闻记者 方小虎 王成栋 王代林 寇敏芳/文 吴枫 郝飞 李向雨/图片、视频
5月,进入小春作物收割与大春作物播栽“双抢”时节,天府之国的“天府粮仓”建设喜获收成:省农情调度显示,预计今年全省共收获夏粮452.1万吨、同比增加15.4万吨,预计大春完成粮食播栽8000余万亩、为近年新高。
一年前的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首站前往眉山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强调要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国之大者,省之重任。
一年来,作为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和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四川牢记殷殷嘱托,千方百计“多产粮、产好粮”,全面推进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持续增强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和底气。
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地、人、效是关键要素,高标准农田怎么建?去哪里找种粮人并有效调动积极性?科学种粮究竟有没有效益?
5月上中旬,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来到总书记曾经驻足过的眉山东坡区永丰村,并相继奔赴全省粮食产量大县资阳安岳县和绵阳三台县,以及德阳广汉市全省首个国家粮油产业园,试图通过解剖田坎上的变化,找到四川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路径和方法论。
地在哪儿?
良田要守牢建好,良田还只能粮用
5月6日傍晚,李雪平披上外套,走向村外的田野。去年开始,身为永丰村党委书记、村主任,李雪平有了新“头衔”:永丰村村级“田长”。
5月初,眉山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外,水稻播栽已经进入尾声。
田里走了一圈,李雪平遇到了熟人——眉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东坡区委书记、东坡区“田长”廖小宁。两位“田长”巡田时不期而遇,背后是高悬的考核利剑。去年7月,四川在建立田长制时提出,要强化对各级“田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成效考核,并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纳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
“要量的稳定,也要质的提升。”廖小宁的理解是:只有耕地数量足、质量高,多产粮、产好粮的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四川念出了“腾” “退”“转”三字诀。
去年至今,通过腾退无人居住的破旧农房、低产低效林地和园地,永丰村新增耕地239.49亩,且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在东坡区,就腾退出耕地6000余亩。
不只是东坡区和永丰村。去年,一场腾退其他用地和复垦撂荒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的行动在全川悄然启动。
5月11日,调研组刚刚抵达资阳安岳县,当地干部群众就道出了去年夺得全省产粮“前三甲”的密码:改造低产地。
安岳县乾龙镇罐子河村外,玉米、大豆已经返青。一旁的田埂上,还能找到残留的柠檬树根。
资阳安岳县乾龙镇罐子河村,腾退低产低效柠檬园后的耕地,已经种上了水稻、玉米和大豆。
安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彭辉解释,被改造的果园地势低洼,“果子质量和产量始终上不去。”去年6月,安岳县以罐子河村为核心的六个村社启动粮经统筹促进柠檬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建设,对近三千亩低产果园进行腾退、平整并配套渠系。项目完成后,当年新增粮食播种面积1960亩、粮食产量1430吨。
全省217.6万亩撂荒地潜力同样不小。按每亩年产粮食1000斤测算,复垦后每年增产粮食21.7亿斤。
怎样让撂荒地“重生”?
三台县最自豪的是,作为丘区县,全县土地撂荒现象基本消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蒋次勇认为,关键在于当地在复垦复耕时优先倾斜项目资金,让撂荒地从“望天田”直接成为了“旱能灌、涝能排、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
该县观桥镇碧波村农户龙成富介绍,去年,针对他家两亩地撂荒现象,当地拿出两笔钱。第一笔,是先期每亩投入一千元的“除杂”(清除杂草、树木)费;第二笔,则是每亩六千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主要用于降坡改造、配套建设水渠和机耕道。今年小春,改造一新的撂荒地拿出了亩产油菜140公斤的优异表现。
去年,全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87.16万亩。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省级也将优先向低产低效园地、撂荒地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早日激活这些沉睡的土地。
谁来种?
“ 新农人”引领种田新势力,社会化服务组织担当“田保姆”
李雪平一度苦恼:永丰村全村5000余户籍人口中,有四成常年在外务工,"留守”的多是妇孺老人,种粮缺劳动力。
这不是个案。放眼全省,农民工常年保持在两千万人以上规模,且以青壮年为主。谁来种地?
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坦言,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他选定的调研课题就是“现代农业经营服务强”。他说,依靠种粮大户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能有效破解“谁来种”的难题。
李雪平的方法是引来种粮大户,在永丰村,调研组见到了种粮大户王元威。今年,他流转土地面积已达3500亩,比去年多出100亩,“全部种水稻”。
王元威敢于多种的秘诀是:自家院子里停着20多台套农机;微信上的肥料厂、大米加工企业负责人有20多位;收获完的稻谷,能直接出售给川内最大的加工企业,“小农户肯定做不到。”
在王元威的带领下,今年永丰村新增土地流转近240亩。全村土地流转率超过95%,几乎实现零撂荒。
目前,全省共有种粮大户2.7万户、实际种粮面积400万亩,有效破解了散户缺乏劳动力问题。
除了传统的大户带动,调研组发现,种粮组织化、公司化的新趋势正在形成。
去年,乾龙镇罐子河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聘用了“种田CEO”黄德付,负责全村80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管理。他所需要的化肥、农药都通过农业超市采购,成本节约10%。去年,该村依靠土地集体经济收入约6万元,带动了600多亩撂荒地的改造提升。
对于“谁来种田”这个问题,专业化服务组织的角色越来越重。
5月9日上午,趁着落雨的工夫,廖成勇在院子里鼓捣起了刚到货的新设备:江苏厂商送过来的新型收割机、农用无人机、插秧机……院外,立夏后的麦田一片金黄。
30岁的廖成勇,是德阳广汉市连山镇人。2020年,名校机械专业毕业的他辞职回乡,加入了表姑杨萍创建的广汉市惠民农机作业专合社。今年,这位广汉市最年轻的中级新型职业农民的课题是:托管田块突破6000亩;服务田块20万亩次(单一田块多次服务叠加数据)。这不是容易完成的任务,以托管为例,农户只决定“种什么、怎么卖”,“怎么种”全看廖成勇。
如何当好“田保姆”?
廖成勇的思路是,买设备、搞培训。今年他力主采购农机20台,同时找来专家,把合作社常年雇用的十五名农机手培训了一遍。“对农户是提高效益,对我们是节省成本。”廖成勇举例,收割机损耗率降低5个百分点,每亩水稻就能增收80元。
5月初,德阳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已经黄熟的小麦正待收割。
王元威等人的成功,也让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坚定了信心。省委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全省现有专合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2万户,常年服务面积4000万亩次。为进一步放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今年省级将启动1000个村土地集体托管探索,进一步解答“谁来种”的问题。
怎么种?
推良技、用良艺、育良种,种出“天府好粮”
走访期间,三个田间地头现场“授课”的场景,让调研组印象深刻。“授课”现场的争论,也让我们“粮要怎么种”的疑问有了答案:靠科技。
第一个场景,发生在绵阳三台县断石乡飞凤村外。酒企派驻的技术员刘从林站在田埂上,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酿酒高粱的管理要点:不要随便使用杀虫剂、除草剂。
刘从林是去年6月来到飞凤村的。当时,飞凤村通过复垦撂荒地打造了千亩酿酒高粱基地,并成功拿下酒企的订单。刘从林被酒企选派到飞凤村提供技术指导。
“我们和村上的保底收购协议,是要质检合格才能生效的。而且,照我的方式管,产量只增不减。”刘从林说,某些农残指标1%的细微变化,都可能让农户们半年辛苦白费。因此,今年他从平整土地时就开始在村里住下,为的就是让田里的酿酒高粱产量“高一点”、农民的收入“涨一点”。
第二个场景,发生在眉山东坡区复兴镇高塔村。
5月6日,川内某制种企业技术员李彬,拦下了正在给制种水稻施肥的农户。李彬说,制种水稻每年的扬花授粉期只有一周,且每天最佳授粉时段只有三个小时。因此,授粉期必须控制在气温较高、降雨较少的7月下旬前后。现在去施“返青肥”,很容易让制种水稻的生长周期出现紊乱,“万一碰到连阴雨就成了帮倒忙。”
对于全省水稻制种大县东坡区来说,“等一等”就能为全川数百万亩水稻来年用种需求增加一份保障。
第三个场景,还是发生在三台县。5月19日,在建平镇四季村的台沃中试基地,技术员林玉翔拎着测试仪器,挨个检查即将撒入田间的肥料。
去年秋季,这块中试基地打破了四川再生稻“北不过金堂”的传统认知,亩产再生稻300公斤,一时业界瞩目。今年,林玉翔不仅把中试面积扩大了三倍,还带来了“秘密武器”——广东水稻母本与四川本地水稻亲本选育出的新品种。他说,新品种不仅继承了四川水稻耐寒耐旱的优势,还具备广东水稻耐高温生长速度快的特点,“头茬稻从育秧到收割只要120天,比一般的本地品种缩短了半个月以上。”
绵阳三台县建平镇四季村的台沃中试基地内,再生稻已经返青。
不要小看争来的半个月时间,它意味着四川产粮版图将出现巨变。农业农村厅测算,如能将再生稻蓄留范围扩大至三台等地,全省粮食播栽面积有望新增五百多万亩。以当前常住人口计算,相当于川人五周的口粮消费量。
咋赚钱?
提高政策含“金”量,粮经统筹复合种植让粮农“得票子”
种粮要有效益有钱赚,才能形成可持续性的建设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动力。
监测表明,去年,在成都、德阳等地形平坦区域,哪怕是全程机械化作业,每亩水稻每年纯收益也不过三百多元,只相当于普通劳动力两天的工资。但全省大部分粮食主产区位于丘区和山地,机械化程度不高,收益远低于这一数据。
如何让种粮农户种出效益?
有人把目光放在了政策上。王元威随身携带笔记本上,记满了今年粮食最低收购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种植补贴等惠农政策执行标准。
“不要小看这分分角角的变化。”王元威说,如果不出意外,自家秋粮产量420万斤以上。照此推算,稻谷最低收购价每斤上调1分钱,自己就能多赚4.2万元;每亩补贴多10元,他也能多拿3.5万元。
现实来看,补贴和金融手段只能保本或者帮助农户实现微利。如果要想让种粮农户多赚钱,还要从模式创新上入手。
在三台,调研组见到了一个“反常”案例。金石镇种植大户何凯采取稻麦轮作的方式,每亩年种粮收益可达937元。
“舍得投、精细化。”这六个字是何凯总结出的秘诀。在土地承包后,何凯每亩投入约800元进行土地整理,合并小田,布局排灌设施,这样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耕作,每亩可以节约120元;在此基础上,种植阶段,他采用了最新的免耕播种技术,通过对播种精细化的管理,每亩可以增产100斤左右。增减之间,种粮收益的空间越来越大。
模式创新不只要优化成本,还要增加单位面积产出。
“大春这一季的粮食产量高,那就种粮。剩下的时间,就种经济作物。”永丰村村民周永久说,自家五亩田,去秋至今春,有两亩轮种了小白菜、豌豆尖,三亩轮种了泽泻与豌豆尖,“小白菜每亩纯赚七八百,泽泻和豌豆尖合起来每亩能赚一千五。”算上种粮,每亩田年纯收益在2000多元,是单纯种粮的五倍以上。
周永久这套种植模式被称为“粮经统筹”种植模式。去年,在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指导下,这一模式在永丰村大面积推广。
“主要是水稻—药材—蔬菜或者水稻—蔬菜—蔬菜轮作。”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说,永丰村的实践来看,既能扎紧“米袋子”,又能充实“钱袋子”。
不过,调研组发现,这样的案例仍然是少数。制约在于,投入要有充裕的资金,精细化管理也需要培育和引导。
“政策上我们在想办法,模式上要靠地方探索。”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小余透露,今年,四川已正式将丘陵山区种粮大户补贴提高到100元/亩,在产粮大县实现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同时,在全省各产粮大县因地制宜探索联农带动和“粮经统筹”种植模式,“决不让种粮农户在经济上吃亏。”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粮食安全无小事。
有粮则安
粮食安全第一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天府粮仓出好粮
加强粮食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