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龙欣雨 摄

川观新闻记者 范芮菱

5月23日,在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一批沿长江而来的集装箱,正借助码头上的“水公铁”多式联运模式转运向各地。今年一季度,泸州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复苏,完成178.64万吨。

泸州拥有13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和四川第一大港泸州港,在发展港口物流和临港产业方面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和产业基础,当前,该市正按照省委部署,加快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具体如何建?泸州编制《泸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明确了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定位、布局及未来目标。

规划引领,锚定新的增长目标

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泸州的探索早已起步。

“2018年,泸州已纳入《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经过几年建设,目前已形成多式联运、干线运输、区域分拨配送、仓储加工、大宗商品供应链、信息服务全面发展的业务体系。”5月22日,泸州市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科科长李坤向记者介绍。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支持泸州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此后,泸州调整完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以泸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抓手,认真落实省委部署,并从空间布局、功能定位、项目谋划等方面着手,高标准编制《泸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根据《方案》,泸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占地约5560亩,紧邻泸州港集装箱码头,由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四川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共同组成,定位打造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四川省高水平对外开放示范基地、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

《方案》规划了港口多式联运与集散区、粮食临港仓储与加工区、国际物流与配套服务区、铁路多式联运与仓储区、区域分拨与城乡配送区5个功能区,并将31个相关项目纳入其中。

同时,泸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坚持以存量资源整合提升为主、增量设施补短板为辅,规划多用途码头综合物流中心、泸州港站多式联运货场等存量项目和泸州中海粮食仓储加工中心(二期)、泸州港5G智慧港口工程等增量项目共31个,总投资约162.87亿元。

预计到2025年,泸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年吞吐量将达1200万吨,在2022年泸州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817.82万吨的基础上实现大幅提高,实现物流枢纽和区域经济融合互促高质量发展。

泸州综合保税区。郭荞璐 摄

找准抓手,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5月19日,装载着进口大豆的3艘货船自长三角地区逆流而上,缓缓停靠在泸州港。这批大豆将运往泸州中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粮油深加工项目一期。

“订单排到了9月份。一季度,我们共加工进口大豆11万吨,产值超过5亿元。”中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代俊说,公司生产的豆粕、植物油,销售范围已覆盖整个西南片区。

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综保区工作局平台发展科科长龚奕心介绍,自全国首批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获批以来,泸州口岸进口粮食从2015年的3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104.7万吨,品类从单一的高粱发展到大豆、高粱、豌豆、扁豆等10余种品类聚集,已成为长江上游最大进口粮食集散中心,吸引了中海粮油等20余家知名粮食加工贸易企业落地泸州。

“围绕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的定位,我们将继续招引知名粮食龙头企业,推动粮食物流中转、智能化仓储、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同时,深化产销合作,盘活现有仓储物流及企业资源,进一步拓展进口粮和北粮南运业务。”龚奕心说。

以粮食加工业为抓手,泸州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打造四川省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支点。目前,泸州贸易往来国家(地区)达113个,其中“一带一路”沿线进出口占全市外贸总额的70%以上。

五港联动,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5月23日,泸州今年开行的第9列中欧班列出发前往俄罗斯莫斯科。本次货源以成渝地区的家电产品为主,货值2498.39万元。“依托泸州港、进港铁路专用线,泸州已实现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的无缝连接。”泸州市口岸与物流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枢纽建设,离不开畅达便捷的交通体系。当前,泸州正不断完善“水公铁空邮”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今年以来,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扩能改造段加快建设。为充分发挥既有隆叙铁路泸州站至泸州港专线铁路作用,隆黄铁路双加车站南端还会引出一条联络线,实现新老铁路线的互联互通,完善泸州铁路的铁水联运功能。

当前,泸州港多用途码头二期续建工程场平项目已交工验收,3号闸口投入运行;泸州港新能源材料仓储分拨中心一期工程正开足马力抢进度;泸州港纳溪港区石龙岩作业区一区工程水工平台已全面完成……泸州港正在不断提高联运网络辐射能力。

下一步,泸州将围绕构建“内河港+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信息港”五港联动的区域国际物流枢纽,提档升级泸州港集疏运功能,全力建设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加快古金高速等项目建设,力争实现“县县通双高速”;持续推进渝昆高铁、叙毕铁路等项目建设和泸遵高铁等前期工作,加快构建“十字型”高铁枢纽和南向货运铁路双通道;不断提升云龙机场空港辐射能级,打造现代化区域航空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