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硕

河西走廊地处甘肃西北,位于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自古以来是沟通中原与西域、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主干道,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灿烂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遗产。

散文集《黄沙飞雪——河西走廊之书》是一部汇集了杨献平近20年来对河西走廊进行历史考据与生命体察的散文书写作品集。不仅承载作为行者的游历体验与独特发现,更体现出对一方地域的依恋与深情,尤其是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收入这部书中的文章分为三辑:一辑侧重书写历史篇章,钩沉了从西汉到隋唐1100余年历朝历代对西域的开拓与经略措施、过程,突出严谨求证和客观思辨,以揭示历史的必然与偶然,过往的庞杂和神秘;一辑侧重游记,回望兰州、武威、山丹、张掖、酒泉、祁连山、玉门关等走过的河西走廊重要地标,突出自然地理、交游际遇与心灵体验;还有一辑主要收录与抒情和文化有关的书写,写出作者对荒漠生活的诗意想象,对边塞诗歌经典之作的介绍品评,以及对盛极一时的西域三十六国文明今安在的寻找叩问。

在这些篇章中,杨献平描绘了独属于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风俗民情和时代新变,既有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也有细致入微的动人瞬间,整体呈现出苍茫孤静、单纯雄阔的美学风韵。

在书中,作者着重描写的历史人物,除了格外关切具体朝代对河西走廊的经略外,也深挖了在历史褶皱里若隐若现、备受争议的迷雾和疑点,《沿着弱水河:悲情英雄李陵》《西行千里:杨广巡行张掖》《收安西,设北庭:武则天时期的边疆经略》便是此类篇目的佼佼者。作者既没有仅站在史实研究的角度,对争议人物的得失成败加以评说,作为当代的书写者,也没有落入同情的陷阱,成为廉价的共鸣者,而是暂时抛开政治枷锁、封建礼教、性别色彩等诸多因素,把他们“作为一个人”来理解尊重,通过对其命运与人性的剖析,发现他们或是“狂妄梦想的实践者”或是“有意思的人”,从而肯定其生命意义本身。

西北独特的自然风光对作者的影响无疑也是巨大的,从大漠雪山、长烟落日到戈壁绿洲、城镇废墟,浩大天地让作者认识到了人身处其间的渺小,认识到“这世界上,从没有什么应当和必然,也没有整齐划一”;认识到哪怕渺小,“可人必须在大地上行走”,又如同小草般生出一种“既见天地”后的坚韧与不屈不挠。被天地之风震撼、洗涤、重塑了的作者,终究以生而为人的乐观与自信,抵达了心境的阔达、安静、平和,这也是作者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明亮底色。

散文终究是袒露真实自我的艺术,除在第三辑中回忆起与河西走廊诸地区亲密接触的数个“第一次”外,文集的最后一篇《重返河西走廊(代后记)》中,作者系统梳理了与河西走廊、与大西北20年来的聚散之缘,介绍了自己的创作观念与创作方法,甚至讲述了婚姻家庭变化。这些真诚的自我剖白与情感暴露,使得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与哲理得到叙述权威的认领,也使得作者个人形象超越任何修辞与纹饰,成了读者身边可以相交的友人,获得情感意义上的理解与接近。

此外,作者在分析时常留下具有现代气息的诙谐漫笔。如在写西汉与匈奴战乱时,夹杂了对时年热播剧《汉武大帝》失实桥段的嘲讽;又如写李世民担心李治“幼崽临朝”“被这帮老小子架空”,叮嘱他上台后再把李世勣“从基层捞到中央来任职”,令人忍俊不禁。

作者在《五凉古都:游历的武威》中写道:“人生乃至人类,唯一能够打败时间的东西,就是我们所创造的文明和文化。”可以说,《黄沙飞雪——河西走廊之书》通过捕捉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品味人间烟火与众生关怀,记录抒发了作者真实生命历程与在大地行走中的独特情思,全景式再现了河西走廊历史、自然与多民族风貌,触及了河西走廊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内在肌理。同时,回到现实生活和时代现场,满足了读者认知、欣赏西部文化的阅读期待与情感需求,加深了对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