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派东风到此时,春晖无尽满园枝。4月17日,2023年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活动正式启动。这件盛事是四川重大文化工程活动之一,也是近年来四川首次省级层面覆盖全年龄段的川剧官方大汇演。从4月下旬至5月中旬,来自省内外19家川剧院团(单位)的300多名川剧优秀演员,送上28场精彩演出。为此,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版、川观新闻文艺评论频道特约相关专家、学者撰写评论,对本次汇演进行点评,敬请垂注。

王雪梅

4月下旬至5月中旬,2023年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活动在成都精彩上演,这是自1982年四川省委提出振兴川剧以来,首次举办的全省性川剧的集中汇演。本次汇演一共24个剧目,来自省内外19家川剧院团的300余名川剧优秀演员倾情演出,点燃初夏的蓉城。

总体来说,此次汇演作为川剧舞台的一次集体亮相,也象征着川剧发展的一次重要的启程。可以看出,此次汇演剧目的选择十分严谨,既有经典的传统版川剧,也有体现时代的青春版川剧;既有剧情完整的大幕戏,也有体现经典片段的折子戏。传统与青春交汇,历史与时代共鸣。

具体而言,此次汇演十分注重汇演剧目的经典性,《柳荫记》《铡美案》《红梅记》《目连之母》《白蛇传》《绣襦记》等,都是深受巴蜀文化滋养,是绵延不绝的四川文脉的传承;此次汇演还汇聚了重磅的新编剧目,《草鞋县令》《尘埃落定》《还我河山》等等,既坚守了川剧艺术的本体特色,又是近年来打造的具有良好口碑的品质作品。

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呈现

此次汇演的经典传统剧目,其经典性特点具体表现在剧目本身就具有的文学性与历史性上。川剧中的大部分传统剧目取材于历史演义小说与明清传奇,这决定了川剧在题材和内容上保留并传承着文学作品和历史作品的价值意涵和思想精髓。

具体而言,既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小说的川剧,如《东周列国志》中的折子戏《晏婴说楚》,事出《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伐许》和《列国演义》的单折《伐子都》,以及事出《三国演义》的折子戏《杀奢》;也有从明清传奇中提炼故事的川剧剧目,如源自明传奇《绣襦记》并保留同名的川剧《绣襦记》,源自明代传奇《红梅记》、作为川剧“高腔四大本”之一的《红梅阁》。此外,民间小说也是传统剧目的内容来源,如川剧《禹门关》。

无论是文学作品、历史名著还是传奇传说,作为川剧剧目的取材来源,凭借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价值与意义,以一脉相承的方式,既在文学维度上丰富了川剧本身的文学厚度,延展了川剧的思想深度,也在历史维度上延伸了川剧的时间尺度,提升了川剧的历史温度,这也是川剧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

在此次汇演的川剧中,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演出的大幕戏《柳荫记》,就是传统的经典川剧,是泸州河高腔的经典剧目,为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获奖剧本。这场戏根据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祝故事为蓝本,通过改编创作和艺术加工,呈现了具有古典戏曲价值和审美意趣的内涵,通过凄美的爱情故事和戏剧冲突,显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追求爱情的勇敢态度,具有深刻的意义。

南充市川剧团上演的大幕戏《白蛇传》,是川剧传承多年的经典剧目。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是流传中国几千年的美丽神话故事,最早来源于文学作品,唐代志怪传奇《李黄》、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明代《警世通言》都有这段经典的爱情传说。通过整理与改编,《白蛇传》被搬上川剧舞台。此场川剧,140多分钟,涵盖了收青下凡、船舟接伞、终成眷属、江岸诱许、水漫金山等九场戏,全面呈现了文学作品的精华。

时代性与青春性的展现

川剧的魅力还体现在四川文人与川剧艺人对川剧的编写与二度创作,让川剧更具个性,更具时代意义和青春特色。

川剧的整理和改编,是川剧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延续性进程。1907年,戏曲改良工会成立,在“改良戏曲,辅助教育”的倡导下,社会名流和文人墨客受聘专门编写、改编剧本。1951年,川剧界开始进行川剧传统剧目的搜集、整理和改编工作。

文人、艺人在对川剧的整理和改编中,借由二度创作为川剧注入更丰厚的文化意涵,为川剧续写生命历程,让川剧更具时代性和青春性特色的同时,也成为透过传统看时代的一扇窗口。

遂宁市川剧团演出的大幕戏《铡美案》,通过复排,一方面起到传承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改编和二度创作时,新增穿插了时代元素,充分彰显了在新时代传统角色的全新定位,体现了川剧所展现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此次汇演中,青春和现代也是重要元素。如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大幕戏《红梅记》,内江市川剧团的大幕戏《绣襦记》等,推出青春版,拓展年轻观众市场;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打造的大幕戏《尘埃落定》,是根据阿来小说改编的同名川剧,拓宽受众渠道;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打造的大幕戏《还我河山》,历经五年修改打磨,七易其稿,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饱含爱国情怀的现代川剧大戏,更体现了传统与时代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现代川剧的传承与创新。

此次川剧展演,不仅是四川文脉的绵延传承,更是在历史的进程中,来自不同地域的文明在同一个舞台上的相遇与交流,融合而成当下美美与共的川剧生态,汇聚形成推动川剧艺术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王雪梅,四川传媒学院研究员,一级艺术研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专家智库成员。